[发明专利]纳米碳生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5273.5 | 申请日: | 2008-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3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野间毅;伊部英纪;杉山英一;今井正;小城和高;今井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B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生成 装置 | ||
1.一种纳米碳生成装置,其使有机处理物快速地热分解,然后骤冷而进行液化,该纳米碳生成装置包括:热分解机构(1),其使有机处理物快速地热分解;回收机构,通过使热分解的有机处理物骤冷而进行液化,从而对液化物进行回收;还原气氛的回转炉(16),其中投入有除去所述液化物中含有的杂质、并使该液化物气化后所得到的烃;以及金属球(20),其被收容在该回转炉(16)内,由不锈钢、铁、镍、铬之中的至少任一种构成;该纳米碳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烃投入到所述回转炉(16)内,在回转炉(16)内使烃分解成碳和氢,从而采用气相生长法进行纳米碳的生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所述金属球(20)之外,在所述回转炉(16)内以与该金属球(20)混合的方式还收容有超硬质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回转炉(16)的内壁面粗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球(20)为中空状,并且体积密度与所述超硬质球实质上相等。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炉(16)内的氧浓度控制为0~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在所述回转炉(16)内生成的废气中的氢回流到回转炉(16)内而用于维持回转炉(16)内的还原气氛。
7.一种纳米碳生成装置,其使有机处理物快速地热分解,然后使用所得到的作为热分解气体的烃,该纳米碳生成装置包括:热分解机构(1),其使有机处理物快速地热分解;还原气氛的回转炉(16),其中投入有热分解后所得到的作为热分解气体的烃;以及金属球(20),其被收容在该回转炉(16)内,由不锈钢、铁、镍、铬之中的至少任一种构成;该纳米碳生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将所述烃投入到所述回转炉(16)内,在回转炉(16)内使烃分解成碳和氢,从而采用气相生长法进行纳米碳的生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除所述金属球(20)之外,在所述回转炉(16)内以与该金属球(20)混合的方式还收容有超硬质球。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超硬质球的表面粗糙。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回转炉(16)的内壁面粗糙。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球(20)为中空状,并且体积密度与所述超硬质球实质上相等。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炉(16)内的氧浓度控制为0~3%。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纳米碳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在所述回转炉(16)内生成的废气中的氢回流到回转炉(16)内而用于维持回转炉(16)内的还原气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2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