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二极管元件及其形成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5491.9 | 申请日: | 2008-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0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朱慕道;叶文勇;庄育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L25/075 | 分类号: | H01L25/075;H01L23/48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彭久云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 元件 及其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且特别涉及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元件。
背景技术
由于具有小尺寸、低耗电、反应速率快、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发光二极管(LED)已广泛地应用于家用照明、计算机周边设备、通讯产品、交通信号标志、车灯等各种形式的应用。发光二极管通常包括p型半导体层、n型半导体层、与两材料层间的pn结。当施加正向电流于发光二极管时,来自p型半导体层的空穴与来自n型半导体层的电子可于pn结处结合而释放出光子。与传统照明设备(如电灯泡)相较,仅需一次的能量转换便可直接将电能转换为光能,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率,可发出高亮度光线并节省能源。
一般的LED照明设备,需透过额外电路将交流电源转换为低直流电压(约1V至5V之间)的高直流电流(约小于100mA)来使LED发光。然而,电源经由额外电路转换的过程会造成电力损失,除了使能量转换率下降外,还易使LED照明设备的温度升高而影响LED的运作。此外,额外电路的采用将造成制作成本升高,并降低空间利用率。
世界专利WO2006004337揭示一种发光二极管,每个发光二极管间以引线方式连接,可靠度会随发光二极管的数目增加而降低。美国专利US20060169993采用导电膜来作为每个发光二极管间的电性连接,为避免发光二极管侧壁导通,需先披覆绝缘层以隔绝各发光二极管。美国专利US7128438揭示利用透明间隙物上的导线来作为每个发光二极管间的电性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包括基底,形成于基底上的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与基底对向设置的透明基板,透明基板具有第一表面朝向基底及相反的第二表面,以及形成于第一表面上的图案化导电层,且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电性连接而串联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形成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基底上形成有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提供透明基板,使与基底对向设置,透明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反的第二表面,形成图案化导电层于第一表面上,以及反转透明基板,使第一表面朝向基底,并对准贴合于基底上,使图案化导电层与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电性连接而串联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实施例中,其上形成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管芯的基底。
图2a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用来串联发光二极管管芯的透明板的剖面图。
图2b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用来串联发光二极管管芯的透明板的上视图。
图3a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剖面图。
图3b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上视图。
图3c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交流电源所串联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电路示意图。
图4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电路示意图。
图5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基底 101:外延基底
110:第一发光二极管管芯 110p:p型电极
110n:n型电极 102:n型半导体层
104:发光层 106:p型半导体层
108:电流分布层 112:透明基板
112a:第一表面 112b:第二表面
114:导电层 114a:图案化导电层
30:交流电源 110a:第二发光二极管管芯
116:荧光粉层 100a:透明基底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元件及其形成方法,透过将其上形成有图案化导电层的透明基板覆盖贴合于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管芯的基底,多个发光二极管管芯透过图案化导电层而彼此串联,可直接供应交流电源而使其发光,无需额外的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4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