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变压器的对接站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5735.3 | 申请日: | 200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7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卡斯滕·思鲁;苏比亚泰弗·杜卡亚潘;萨默尔·达希布哈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ABB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B3/00 | 分类号: | H02B3/00;H02B1/00;H02B1/26;H02B1/30;H02B1/50;H02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段斌;魏金霞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变压器 接站 | ||
1.一种用于安装变电站的方法,所述变电站包括基座板(20)和 具有变压器并适于定位在所述基座板顶部的建筑物,其中,所述方法包 括下列步骤:
-给所述基座板(20)设置具有第一电连接器(24)的对接站(41),
-给所述建筑物设置用于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相连接的对应的第 二电连接器(31),以及
-将所述建筑物放置到所述基座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 接器(24)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31)在将所述建筑物放置到所述基座 板上的过程中直接地、自动地相互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 将所述建筑物放置到所述基座板上之前,在安装地点预先安装所述基座 板,并提供从电网到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4)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 已经放置到所述基座板上的建筑物提升离开所述基座板,使得所述第一 电连接器(24)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31)释放开;并且将具有对应的 第二电连接器(31)的不同的建筑物放置到所述基座板(20)上,且使 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4)与所述对应的第二电连接器(31)相互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 (24)与所述对应的第二电连接器(31)在放置所述建筑物的过程中自 动地相互配合。
5.一种变电站,包括基座板(20)和具有变压器并定位在所述基 座板顶部的建筑物,所述基座板设置有包括第一电连接器(24)的对接 站(41),其中,具有所述变压器的所述建筑物设置有对应的第二电连 接器(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31)构造成当将所述建 筑物放置到所述基座板(20)上时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4)直接自动 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20) 设置有第一机械导引装置(26、27)并且所述建筑物设置有配合性的第 二机械导引装置(26’、27’),用于在所述建筑物被放置到所述基座板上 时相对于所述基座板(20)导引所述建筑物的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机 械导引装置和所述第二机械导引装置构造成在所述基座板与所述建筑 物之间的放置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4)与所述第二电连接器 (31)相配合所需的距离处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20) 设置有作为第一导引装置的凸形机械连接器(26、27)或凹形机械连接 器,并且所述建筑物相应地设置有作为第二导引装置的配合性凹形机械 连接器(26’、27’)或凸形机械连接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导 引装置(26、27)是接地电连接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板(20) 由相互连接并形成实心且固定的基座板的多个模块(21)组装而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站还包 括用于在所述第一电连接器(24)没有连接到所述建筑物时保护所述第 一电连接器(24)的防护机构(4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 (40)包括具有第一机械致动装置(44、45a、45b、46a、46b)的开合 装置,所述第一机械致动装置(44、45a、45b、46a、46b)构造成用于 在被致动时打开所述开合装置的开合件(42、43),其中,所述建筑物 设置有第二机械致动装置,所述第二机械致动装置构造成在将所述建筑 物降低到所述基座板上的过程中与所述第一机械致动装置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装置 的开合件包括绕旋转轴线以可旋转方式安装的、用于沿相反方向旋转的 两个开合壳(42、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BB技术有限公司,未经ABB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573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