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8003.X | 申请日: | 2008-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4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中村拓生;高階克彦;加纳宏明;中川速水;柳本哲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B62D25/08;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本良;文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车体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的车体的前部结构被构造为使得沿着车体纵向方向延伸的前侧构件在车体的前部处被设置为沿着车体横向(widthwise)方向。发动机、变速器等等被设置在各个前侧构件之间。通过考虑到当转向把手被转向到最大时(在下文中,被指代为“在最大转向的时候”)前轮的位置,为了避免在最大转向时前轮的位置妨碍前侧构件,凹部被形成在前侧构件的车体纵向中部中,其状态为凹部从车体的横向外侧朝着车体的横向内侧延伸。进一步地,关于在碰撞的时候展示汽车碰撞能量的最大吸量的前侧构件的变形模式,列举了其中前侧构件从前侧构件的前端处轴向地塌陷到前侧构件的后端的情形。
当凹部形成在前侧构件中时,如在相关领域的前侧构件结构的情形中,前侧构件前端的截面中线和凹部的截面中线沿着车体的横向方向彼此移位。进一步地,为了比较前侧构件前端的横向截面区域和前侧构件凹部的横向截面区域,前侧构件凹部的横向截面区域被设定为小于前侧构件前端部分的横向截面区域。因此,前侧构件的凹部形成了脆弱部分。随着沿着前侧构件前端的截面中线作用的输入,在前侧构件的车体纵向中部中容易产生沿着车体横向方向的弯矩,因此引起在碰撞的时候在前侧构件前端部分的变形前,前侧构件的凹部变形的可能。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申请人在JP-A-2006-143178中提出了下述车体结构。车体结构被构造使得到一对前侧构件的后端,该前侧构件具有通过冲击吸收部分的方式被分别连接到前保险杠的两端上的其前端,被设置在各自前侧构件的上方和下方的前侧构件上部构件和前侧构件下部构件被连接。由于这种构造,在碰撞的时候汽车的碰撞能量从前侧构件处被分散到设置在前侧构件的上方和下方的前侧构件上部构件和前侧构件下部构件,因此吸收了在碰撞时候的能量。
尽管在JP-A-2006-143178中提出的车体结构可吸收在碰撞时候的能量,但是关于允许汽车更有效地吸收在碰撞时候的能量的目的或者关于塌陷特性,该车体结构仍然逊于最佳效果。特别地,关于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塌陷特性,理想的是构件从前端侧处顺序地塌陷,并且因此,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侧的接头强度变得重要。通过添加加固托架或者通过增加构成紧固件的螺栓的数量,强度可被分到接头结构上。然而,这种提供引起了零件数量和组装工时的增加,并且同时,引起了汽车重量的增加。
发明内容
所以,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改进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侧的接头结构,在碰撞的时候提供能够增强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和塌陷特性的车体结构,而不会引起零件数量和组装工时的增加以及汽车重量的增加。
为了获得该目的,根据发明,提供了车体结构,包括:
一对前侧构件,其前端经由冲击吸收部分分别连接到前保险杠的两端;
前侧构件上部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上方,并且其前端被分别连接到所述前侧构件;
前侧构件下部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前侧构件下方,并且其前端被分别连接到所述前侧构件;和
冲撞横梁,其沿着车体的横向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被连接到其上,其中
在所述车体的后侧,所述冲撞横梁包括壁部分,所述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所述后端的一部分可与该壁部分接触。
冲撞横梁可被连接到一对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被设置、并且沿着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侧梁,和平行于侧梁被设置的底板构件。
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可包括具有符合壁部分的形状的安装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了从车体的上方看时,根据本发明的车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图示了从车体的下方看时,根据本发明的车体结构的平面图。
图3是图示了从车体的侧面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在车体结构和前轮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4是图示了从车体的上方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在车体结构和前轮之间的关系的示意性构造图。
图5是图示了本发明的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6是图示了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的安装部分和冲撞横梁的放大视图。
图7是前侧构件下部构件的后端和冲撞横梁的安装状态的截面视图。
图8是图示了从车体的下方看时,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车体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0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光源装置及制造方法
- 下一篇:支持键盘功能的触压式耳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