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自行车电机减速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8735.9 | 申请日: | 2008-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0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刘运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运柳 |
主分类号: | B62M11/14 | 分类号: | B62M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0广东省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自行车 电机 减速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自行车电机的减速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电动自行车普通电机的转速每分钟约为3600-4200转,必须减速到每分钟为300左右转才能骑行;现有的减速机构都是设置在轮轴一侧,有一根付轴,由轮轴上的小齿轮带动付轴上的大齿轮减速后,再由付轴上的小齿轮带动轮轴上的大齿轮作第二次减速后输出;由于在轮轴一侧体积很大,因此有不少企业为提高减速比就将电机做成半轴形式,放置在轮辋的侧面,显然增大了体积又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对现有电机减速机构进行改进,在电机一侧的轮轴上与电机转子产生联系,安装一个齿轮,视结构不同可以是主动齿轮也可以是恒星齿轮,围绕这个齿轮再设置介轮或行星齿轮,并在介轮或行星齿轮的外圆周设置内齿轮,使所有减速机构的零件围绕轮轴安装,并构成为两级减速。
本发明是这样实施的,电机减速机构包括轮轴、壳体、主动齿轮或恒星齿轮、介轮或行星齿轮、介轮或行星齿轮的安装座、内齿轮等,有多种结构形式:一是通过介轮使内齿轮减速,在电机转子上联结一个齿轮并套装在轮轴上作为主动齿轮,在这个主动齿轮周围安装多个介轮,介轮是装在安装座上并使安装座与轮轴相固联,在多个介轮的外圆周上设置内齿轮,介轮必须同时与主动齿轮和内齿轮相互啮合,在内齿轮上设置第二个主动齿轮,也套装在轮轴上,在这个主动齿轮的周围也装多个介轮,这组介轮也装在安装座上,安装座与轮轴相固联,同时在这组介轮的外圆周上设置第二个内齿轮,介轮同时与主动齿轮和内齿轮相互啮合,在第二个内齿轮的一侧安装了棘爪或园销,与壳体上的棘轮或弧形凹槽相配合,输出动力推动壳体转动。
二是电机转子上安装一个内齿轮作为主动齿轮,在轮轴上安装与轴固联的恒星齿轮,在内齿轮与恒星齿轮之间安装与之相互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这组行星齿轮是安装在第二级内齿轮上,对应第二个内齿轮,在轮轴上再安装一个与轴固联的恒星齿轮,在第二个内齿轮与恒星齿轮之间,安装多个相互啮合的行星齿轮,行星齿轮是装在行星齿轮安装座上,在此安装座上还装有棘爪或园销,与壳体上的棘轮或弧形凹槽配合工作,实现输出,推动壳体转动。
三是上述二种机构相结合,构成的一种减速机构,第一级减速由与电机转子相固联的主动齿轮,通过介轮与内齿轮产生联系,实现减速;第二级减速的内齿轮与前级内齿轮制为一体,对应第二级内齿轮在轮轴上设置一个恒星齿轮,在内齿轮与恒星齿轮之间,安装多个行星齿轮,行星齿轮是装在安装座上,同时安装座上还装有棘爪或园销与壳体上的棘轮或弧形凹槽配合工作,推动壳体转动。
新发明的电机减速机构的优点是减速比大,体积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轮轴上装有主动齿轮,通过介轮使内齿轮减速的2级减速机构图,实施例之1;
图2是轮轴上装有恒星齿轮,采用行星齿轮的2级减速机构图,实施例之2;
图3是1级通过介轮减速,另1级是行星齿轮减速的2级减速结构图,实施例之3;
图4是带有主动齿轮的内齿轮;
图5是装有棘爪的内齿轮;
图6是装有介轮的介轮安装座,A为主视图B为剖视图;
图7是装有行星齿轮的内齿轮;
图8是装有行星齿轮的行星齿轮安装座;
图9是动力输出采用园销与弧形凹槽相配合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中包括轮轴1、壳体2、电机3、盖4、第1级主动齿轮5A、第2级主动齿轮5B、介轮6、带有主动齿轮的第一级内齿轮7、装有棘爪或园销的第2级内齿轮8、介轮安装座9、棘爪或园销10、第1级恒星齿轮11A、第2级恒星齿轮11B、行星齿轮12A、行星齿轮12B、与电机转子相联结的内齿轮13、装有行星齿轮的内齿轮14、装有棘爪或园销的行星齿轮安装座15、介轮或行星齿轮轴16、轴承17、飞轮18、双内齿轮19、回位弹簧20。
图1是轮轴上装有主动齿轮通过介轮使内齿轮减速的2级减速机构图,图中与电机转子相联的主动齿轮5A是通过与主动齿轮和内齿轮同时啮合的介轮6配合工作,介轮是装在介轮安装座9上,介轮安装座与轮轴相固联,固联的方式可用销子或花键等,图中有2个介轮安装座,其上各装多个介轮与2组不同的主动齿轮和内齿轮相啮合,第2个主动齿轮5B与第1个内齿轮联成一体,第2个内齿轮8上装有棘爪或园销10与壳体2上的棘轮或弧形凹槽配合工作,推动壳体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运柳,未经刘运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7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