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放电状态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8925.0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59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0 |
发明(设计)人: | 白基成;郭永丰;李立青;黄河;邓冠群;李朝将;李诗;李冬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7/04 | 分类号: | B23H7/04;G01R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周长琪 |
地址: | 150006黑龙江省哈尔滨***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火花 切割 加工 放电 状态 检测 装置 | ||
1、一种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放电状态检测装置,包括有电流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压电路、比较电路、信号驱动电路、浮动稳压电源电路;
电流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极丝与工件之间的间隙电流,并输出与所测量电流值对应的电压Vout、基准电压Vref给分压电路;
分压电路用于检测电极丝与工件之间的间隙电压,间隙电压在分压电路中经分压滤波处理输出间隙电压的分压值Fz给比较电路;
比较电路对接收的与所测量电流值对应的电压Vout、基准电压Vref进行运算处理产生浮动的火花阈值Vrf1,通过将间隙电压的分压值Fz、配合采样脉宽信号tsp0与浮动的火花阈值Vrf1以及短路阈值Vrf2作比较获得短路脉宽信号ts1、空载脉宽信号td1、火花脉宽信号te1输出给信号驱动电路;
信号驱动电路对接收的短路脉宽信号ts1、空载脉宽信号td1、火花脉宽信号te1经驱动后生成隔离后的短路脉宽信号Ts、空载脉宽信号Td、火花脉宽信号Te输出给浮动稳压电源;且隔离后的短路脉宽信号Ts、空载脉宽信号Td、火花脉宽信号Te经逻辑或运算生成放电脉宽信号TE输出给浮动稳压电源;
浮动稳压电源对接收的隔离后的短路脉宽信号Ts、空载脉宽信号Td、火花脉宽信号Te以及放电脉宽信号TE经反相器、三极管、运放后对外部供给的交流30V电源进行整流滤波、调压处理后,分别产生三路接入到电流表的信号,由电流表A1、电流表A2、电流表A3直观显示出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状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电路的芯片选取,比较器U14选取LM339芯片,光耦芯片U17、U18选取6N137芯片,反相器U7选取74LS06芯片,反相器U2、U13选取74VHC14芯片,译码器U20选取74HC139芯片,运放芯片U8选取LM741芯片,运放芯片U9、U10、U11、U12、U15选取TL081芯片,与非门选取U3选取74LS00芯片,可调稳压电源选取LM317芯片,A1表、A2表和A3表选取量程为100μA的微安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电状态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各电路的连接为,光耦芯片U17的2端与+12V电源之间接有电阻R53,3端与比较器U14的14端连接,5端接地,6端与反相器U13的5端连接,且6端经电阻R54后接电源,反相器U13的6端与译码器U20的13端连接,7端接外部采样脉宽信号,8端与5端之间接有电容C55;
光耦芯片U18的2端与+12V电源之间接有电阻R62,3端与比较器U14的13端连接,5端接地,6端与反相器U13的9端连接,且8端经电阻R61后接电源,反相器U13的6端与译码器U20的14端连接,7端接外部采样脉宽信号,8端与5端之间接有电容C58;
比较器U14的3端接+12V电源,12端接模拟地,8端经电阻R56后与分压电路中的电阻R47的2端连接,10端经电阻R63后接入分压电路中,11端与电阻R64的2端连接、R64的1端经过电位器R60与+12V电源连接,且1端经过电阻R65与模拟地连接;
反相器U13的1端接外部采样脉宽信号,2端连接到U20的15端;
分压电路:二极管D1的阳极与工件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电极丝之间顺次接有电阻R28、电阻R46,且电阻R46的1端接模拟地,电阻R28的1端与电阻R46的2端之间接有二极管D2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阳极与+12V之间接有电阻R45,二极管D2的阳极经电容C5后接模拟地,且二极管D2的阳极经电容C7后接模拟地,二极管D2的阳极与电阻R47的1端连接,电阻R47的1端与2端并联有电感L2;
运放芯片U12:7端接+12V电源,4端接-12V电源,3端与电流传感器的Vout端接有电阻R31,且3端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39,2端与电流传感器的Vref端接有电阻R32,2端与6端之间串接有电阻R26,6端与运算芯片U15的3端之间接有电位器R40;
运放芯片U15:7端接+12V电源,4端接-12V电源,3端经电阻R27后接地,2端与6端串联,6端与运算芯片U10的3端之间接有电阻R37。
运放芯片U9:7端接+12V电源,4端接-12V电源,3端与+12V电源之间接有电位器R41,且3端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36,2端与6端串联,6端与运放芯片U10的3端之间接有电阻R38;
运放芯片U10:7端接+12V电源,4端接-12V电源,2端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30,且2端与6端之间串接有电阻R29,6端与运算芯片U11的3端连接。
运放芯片U11:7端接+12V电源,4端接-12V电源,2端与6端串联,6端经滤波电路、电阻R58后与比较器U14的9端连接;滤波电路由电容C56、电容C57、电阻R57组成,电阻R57的1端经电容C56后接地,电阻R57的2端经电容C57后接地;
反相器U2的3端与译码器U20的9端连接,11端与译码器U20的10端连接,13端与译码器U20的12端连接,反相器U2的4端、10端、12端分别与反相器U7的3端、5端、9端联接,4端与1端串联,10端与5端串联,12端与9端串联,2端接与非门U3的1端,6端接与非门U3的2端,8端接与非门U3的5端,非门U3的3端与4端串联,6端与反相器U7的11端连接;
反相器U7的4端与浮动电源Vc之间接有电阻R10,且4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浮动电源Vc,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0,且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电流表A1之间顺次接有电位器R33、电阻R42;6端与浮动电源Vc之间接有电阻R11,且6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接浮动电源Vc,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1,且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流表A2之间顺次接有电位器R34、电阻R43;8端与浮动电源Vc之间接有电阻R12,且8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浮动电源Vc,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2,且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电流表A3之间顺次接有电位器R35、电阻R44;10端与1端串联,且10端与+5V电源之间接有电阻R14,2端与浮动电源Vc之间接有电阻R7,且2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浮动电源Vc,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3,且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运放芯片U8的3端顺次接有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18的2端与电阻R19的1端经电容C12后接地;运放芯片U8的3端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5,2端与6端之间串联有电阻R9,2端与电阻R16的2端连接,电阻R16的1端与+5V电源之间顺次接有电位器R15、电阻R8,且电阻R16的1端与地之间接有电阻R24,且电阻R161端与地之间接有二极管D5;运放芯片U8的6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之间接有电阻R17,三极管Q5的基极与地之间接有二极管D4,三极管Q5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在可调稳压电源芯片U6的1端上;
可调稳压电源芯片U6:1端与2端串联有电阻R13,1端经二极管D3接地,2端与3端串联有二极管D1,3端经电容C8接地,3端经电容C9接地,3端与全桥整流电路D2的1端之间接有电感L1;全桥整流电路D2的1端与地之间接有电容C11,且1端与地之间接有电容C11,全桥整流电路D2的2端接地,外部供给的±30V交流电源接入全桥整流电路D2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冬庆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92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