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截短型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活性片段及其融合蛋白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88976.3 申请日: 2008-04-10
公开(公告)号: CN101555284A 公开(公告)日: 2009-10-14
发明(设计)人: 曲恒燕;周建平;李前;孙曼霁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主分类号: C07K19/00 分类号: C07K19/00;C07K14/475;C12N15/62;C12N15/12;C12N15/63;C12N15/70;A61K9/08;A61K9/19;A61K9/12;A61K31/7088;A61K38/18;A61K48/00;A61P25/00
代理公司: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罗菊华
地址: 100850***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截短型人睫状 神经 营养 因子 活性 片段 及其 融合 蛋白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重组融合蛋白与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蛋白转导肽融 合截短型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活性片段编码核酸,以及蛋白的原核表 达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涉及所述转导肽融合截短型人睫状神经营养因 子活性片段的蛋白或核酸分子各自及其药物组合物,可以用于治疗神 经退行性疾病、视网膜退行性疾病、肥胖症或与肥胖症相关的疾病, 及神经损伤相关疾病中的用途。

技术背景: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最初 由Helfand等在1976年发现,1984年Barbin等从鸡睫状神经元提 取获得,因可维持鸡副交感神经节的存活而得名。CNTF能促使多种神 经细胞的存活,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能维持在体和离体脊髓运动神经元 的存活及突起生长的神经营养因子。

人CNTF基因位于人第11号染色体长臂近端11q12,为单拷贝基 因。没有信号肽,没有糖基化的通用序列,只在第17位有一个非活性 必需的半胱氨酸残基。与白血病抑制因子(LIF)、IL-6、OSM及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G-CSF)等的分子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属于神经性细胞 因子家族。CNTF的经典信号传导途径是CNTF与其受体α亚基结合后 再与细胞膜上亚基gp130和LIFRβ聚合,形成受体复合物,激活 膜内侧的JAK激酶,使STAT磷酸化,进入核内,与特定的DNA序 列结合,调控细胞核内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CNTF在体内具有多种 生物学功能,主要作用对象是神经系统,对睫状神经节细胞、交感神 经元、脊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多 巴胺神经元等多种神经细胞都有作用,可促进这些神经细胞的分化、 生长,支持其生存,促进神经损伤后的再生和修复。

1.CNTF与疾病

1.1CNTF与神经退行性病变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致 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破坏脑细胞,引起渐进性记忆 力和认知力减退、语言障碍,思考和行为能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 影响工作、生活及社交活动,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逐渐丧失独立生活 能力,发病后多因并发症而死亡。目前全世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数 已超1800万,患病人数仍在不断地增加。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 已超过500万,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更 为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痴呆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逐渐增高的趋 势。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的患 病危险就可增加1.85倍,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的 最严重疾病之一。尽管病人数目在增加,目前尚没有治愈措施,全世 界都加快脚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延缓发病或者阻止疾病进展。阿 尔茨海默病人大脑中特定区域的某些类型神经细胞呈进行性变性死 亡,易感区包括杏仁核、海马及海马周围区,受染细胞群体包括儿茶 酚胺能、5羟色胺能及胆碱能神经细胞。CNTF可阻止体内这些神经元 的退行性丧失,能促进遭受神经病学损伤或神经变性疾病损伤的中枢 神经元存活。CNTF还对亨延顿(Huntington)舞蹈症、肌萎缩性侧索 硬化症(ALS)、帕金森综合症、黑质退行性病变、多系统委缩症和脊 髓性肌萎缩(SMA)等有治疗作用。

1.2CNTF与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CNT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在众多的神经营养因子 中,CNTF是唯一能有效促进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再生的营养因子,CNTF 可诱导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再生。体 内外实验研究均已证明,CNTF是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发 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因子。玻璃体内注射CNTF可以对感光细胞产生 明显的保护作用。CNTF也可治疗青光眼。

1.3CNTF与肥胖症或与肥胖症相关的疾病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89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