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A113含量高浓度的聚合铝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9086.4 | 申请日: | 2008-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娄世松;范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113 含量 浓度 聚合 水溶液 制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Al13含量高浓度的聚合铝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及装置,适用于各种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
背景技术:
在废水处理中,混凝技术是其中得到最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混凝剂是混凝技术的关键。按其化学性质可以大致区分为两大类,即无机与有机混凝剂。由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存在毒性问题,且价格高昂。无机混凝剂具有无毒(或低毒)、价廉、原料易得等多方面的优点,在混凝技术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传统无机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作为一类新型水处理药剂,经历了近四十多年的研制开发逐渐形成了铝系、铁系以及多类复合型品种。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且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产品稳定性较差。聚合铝作为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药剂,在国内外已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目前产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主流水处理药剂。但是无论哪种类型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其主体成分仍然是具有高价态的羟基聚合铝离子。其中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成分为Al13形态。现行主流聚合铝产品质量参差不齐,Al13的含量仍然很低(仅在15一50%)。常见的以三氯化铝为原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中和法。在三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石灰、石灰石、碳酸钠等固体碱性物质,不同的加碱量可以得到不同碱化度的聚合铝产品,这种方法的实际生产不易控制,产品质量不够稳定。
(2)电渗析法(日本公开特许昭和49一24353;昭和49一24355)。这种方法利用了水的电解和离子交换膜的选择性透过原理,以三氯化铝为原料制取聚合氯化铝,这种方法工艺复杂,制造的产品质量完全于依赖于离子交换膜的质量。
(3)热分解法日本专利昭和49一43477;德国专利10271311,公开了三氯化铝晶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聚合氯化铝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生成设备庞大,分解温度也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三氧化二铝,所以成品的碱化度一般在50%以下,分解效率也较低。
实验室中以微量滴碱或缓慢加碱方式可制备出高Al13含量的PAC。但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反应时,常规的加碱速度往往使反应体系中局部碱浓度过大,由于Al的水解速度极快,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反应产物非目标产物Al13;通过缓慢加碱配合强烈混合以减小局部碱浓度过大,效率太低。微量加碱法可得到Al13含量较高(80%以上)的聚合氯化铝(PAC),且有较好的可重复性,但该法采用较低浓度的AlCl3和NaOH溶液和极慢的加碱速度,存在反应时间长(20h以上),总铝浓度低(≤0.1mol/L)等缺点。由于不同碱化度的PAC所需碱量不同,采取恒定加碱速率的方法合成不同指标的PAC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该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并提高其总铝浓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克服以微量滴碱或缓慢加碱方式耗时太长、效率低,电渗析法工艺复杂,中和法产品质量不稳定的缺点。提供一种高碱化度、高Al13含量并具有优异絮凝性能的聚合氯化铝合成方法及产品。
一种高Al13含量高浓度的聚合铝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其中按制备产品的要求,将AlCl3配成浓度为0.5-3mol/L、NaOH配成浓度为0.5-5mol/L的溶液,在AlCl3溶液中不断加入NaOH进行混合反应,最终AlCl3与NaOH原料当中NaOH与三氯化铝摩尔比值为0.2-3.5,反应温度为40-100℃,反应时间1-10小时,熟化时间5-24小时。
具体工艺为用泵将AlCl3溶液从反应釜抽出,在静态混合器和混合阀前注入NaOH溶液,调节混合阀开度,使混合压差0.01-0.1Mpa,使AlCl3溶液和NaOH充分混合,然后进入超声波混合器,超声波混合器超声强度为0.5-5W/cm2,进一步混合反应后进入带搅拌的反应釜,再将反应釜中的反应产物用泵抽入混合阀前与NaOH溶液混合反应,再进入超声混合器后入反应釜,到了预定反应时间后可从釜底放出,反应后的溶液常温熟化5-24小时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