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9757.7 | 申请日: | 2008-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6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石元健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R1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多根电线的两端连接电气连接器并将中间部捆起的多芯电缆束。
背景技术
移动电话、小型摄像机等的普及持续进行,要求这些便携小型设备的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这些小型设备,通常具有设备主体部和由液晶显示屏构成的显示部,在不使用时,为了使机器整体变得紧凑,使设备主体部和显示部之间通过转动、扭转、滑动等进行相对运动而折叠,以便于收容。设备主体部和显示部使用多根电线(同轴线)进行电气连接,寻求一种电缆束,其与设备的小型化对应而使电线小径化,同时不会由转动、扭转等的可动部分导致断线。
这种电缆束,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电缆的两端以规定间隔排列为一列而与电气连接器连接,将中间部分捆为1束以易于进行转动、扭转。在此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在连接于电缆两端的电气连接器上,排列在中央部分的电线的长度、和排列在两端部分的电线的长度,可以使得断线难以发生。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356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图3是电缆束11的例子,其通过在由多根电线(绝缘电线)或同轴线12构成的电缆的两端上连接电气连接器13及14,将电缆的中间部分15使用束带捆为1束而形成。在该电缆束中,在电缆长度较长的情况下,多根电线或同轴线12有时整体形成为统一的长度,但有时也使长度不同。但是,如果在可动部分使用将电缆的中间部分15捆为1束的电缆束,则由于捆起的电缆电线束的内侧和外侧弯曲的直径不同,存在产生应力而容易断线的问题。
特别地,随着设备的可动范围增大,电缆束的弯曲或扭动的角度也变大。另一方面,与输送的信息量的增加对应,电缆束的芯数增加,电缆的电线束变粗,在进行弯曲或扭转时,电线束的内侧和外侧上弯曲的直径差变大。由此,有时会由于电线束张紧而无法弯曲的情况。如果强行进行弯曲,则断线的频率增加。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端连接有电气连接器并将中间部分捆起的电缆束,其可以在可动范围较大的可动部分处使用,不会产生断线。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缆束,其将多根电线的两末端部分排列为列状,将各电线进行排线使它们维持规定间隔,并将中间部分捆束,在设备的可动部分处可弯曲地使用。将电缆的中间部分分割为大于或等于2个的电线群并进行捆束,使上述分割并捆束而形成的电线束中的至少1个相对于其他电线束长度不同。另外,也可以使分割为大于或等于2个的电线束在末端部分之前形成为独立的电线束,在各自的末端部分分别将各电线进行排线使它们维持规定的间隔。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缆束,即使在进行旋转、扭转、滑动等的可动部分处使用,也可以减少由电缆的电线束的内侧和外侧之间的弯曲直径的差导致的应力。其结果,可以使电缆的弯曲或扭转的可动范围变大,减少电缆断线的发生,从而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3是说明现有技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将下述电缆束作为对象:多根电线的两末端部分排列为列状,将各电线排线使其维持规定的间隔。例如,包括在末端连接电气连接器的情况,以及末端没有连接电气连接器,而使用排线棒或树脂带等将各电线接合使其具有规定间隔的情况。另外,末端连接有电气连接器的电缆束,经由电气连接器与设置在基板等上的电路电气连接。末端没有连接电气连接器的电缆束,与设置在基板或FPC(挠性电路基板)上的电路直接电气连接。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在电缆的两端分别具有1个电气连接器的构成例,图2示出电缆的一侧端部具有1个电气连接器,另一侧端部具有2个电气连接器的构成例。在图中,1a、1b是电缆束,2是电线(同轴线),3、4、4a、4b是电气连接器,5是集中电线束,6是捆束部,7、8是电线束,7a表示富余长度部。
图1示出的电缆束1a为例如下述电线束:将多根电线2的两端部分以规定间隔排列为一列,将其与电气连接器3及4连接,中间部分使用束带等捆束。电线2例如使用外径小于或等于0.5mm的极细径的绝缘电线或同轴线。另外,也可以将绝缘电线和同轴线以相互混杂的状态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7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洗衣机干衣结构仿阳光晾晒并催化吸附去除臭氧的方法
- 下一篇:触控感应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