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椅子型按摩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89827.9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3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桑原将吾;森田芳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H7/00 | 分类号: | A61H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激扬 |
地址: | 日本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椅子 按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气袋,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按摩的椅子型按摩机,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可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捏压按摩的椅子型按摩机。
背景技术
人们知道有分别在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被施疗者所坐的座部的靠背部的左右设置气袋,通过该气袋对被施疗者的背部进行按摩的椅子型按摩机(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的椅子型按摩机中,靠背部的气袋按照沿被施疗者的肋骨延伸的方式呈“八”字状设置,气袋沿被施疗者的肋骨而膨胀,进行向前按压整个背部的按摩。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721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按摩时,通过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按摩,可矫正脊椎的变形,松弛背部的肌肉、筋等,尽可能地提高按摩效果。
但是,在上述椅子型按摩机中,无法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捏压。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捏压按摩的椅子型按摩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包括被施疗者所坐的座部;设置于该座部后端的靠背部,在该靠背部设置对被施疗者的背部进行按摩的左右成对的施疗用气袋,其特征在于:
左右的施疗用气袋按照靠背部的顶侧的间距宽,越朝向底侧间距越窄的方式呈V形设置,交替地使该左右的施疗用气袋膨胀,由此,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施加捏压按摩。
另外,在上述靠背部,在被施疗者的头部接触的部位的左右,设置通过膨胀而夹持头部的头部保持用气袋,在使该头部保持用气袋膨胀,夹持被施疗者的头部的状态,使靠背部的上述施疗用气袋交替地膨胀,由此,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捏压按摩。
由于靠背部的施疗用气袋呈V状设置,故交替地膨胀,由此,可有效地将被施疗者的肩推向前方,可对上半身进行捏压按摩。
另外,在使头部保持用气袋膨胀,夹持而保持被施疗者的头部的状态,交替地膨胀施疗用气袋,由此,被施疗者的上半身在作为中心的脊椎不左右错位的情况下保持的状态,右上半身、左上半身交替地通过施疗用气袋推向前方。
由此,可对被施疗者的上半身进行以脊椎为中心的捏压按摩,可对被施疗者的脊椎进行矫正,或松弛背部的肌肉、筋等,可对其拉伸,可极有效地消除上半身的酸疼部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的主视图;
图3为说明施疗用气袋和头部保持用气袋相对被施疗者的设置的说明图;
图4(a)和(b)为表示在使头部保持用气袋膨胀的状态,交替地使左右的施疗用气袋膨胀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为靠背部为分解式的椅子型按摩机的立体图;
图6(a)和(b)为靠背部中的头部侧和背部侧的连接用的管和软管的剖视图;
图7为平行地设置施疗用气袋的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的立体图;
图8为在施疗用气袋之间设置中间气袋的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的立体图;
图9(a)~(c)为表示在使中间气袋膨胀的状态,交替地使左右的施疗用气袋膨胀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椅子型按摩机10的一个实例的立体图。
椅子型按摩机10包括形成于台座架11的顶部的被施疗者所坐的座部12;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座部12的后端的靠背部20;形成于座部12的两侧的扶手14、14;对被施疗者的腓部等进行按摩的下肢用按摩机构15。另外,在扶手14上设置操作器17,其对按摩机10进行操作,另外,进行按摩机10的各种显示。
在靠背部20、座部12和下肢用按摩机构15上,分别通过压缩空气的供给、排出,设置由膨胀、压缩的气袋30、32、40、13、16等形成的按摩机构。
另外,座部12和下肢用按摩机构15可采用已知的按摩机构,不限于本实施例。另外,也可适当省略这些按摩机构。
像图1和图2所示的那样,在靠背部20上,在被施疗者的背部70所接触的部分(参照图3),设置左右一对施疗用气袋30、32,在该施疗用气袋30、32的顶侧,按照夹持头部72所接触的部分的方式(参照图3),设置左右一对头部保持用气袋40、40。
施疗用气袋30、32和头部保持用气袋40、40经由电磁阀,与图中未示出的气泵连接,可通过被施疗者的操作器17的操作、程序,对相应的膨胀、收缩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82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