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2592.9 | 申请日: | 200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0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喜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63 | 分类号: | G02F1/13363;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刘宗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特别地涉及其液晶显示单元。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高亮度化及高对比度化,偏振片的光学寿命与液晶显示面板都变得重要起来。特别地,会有因蓝色波长区中短波长强光而在偏振片的膜中发生烧伤的情况。作为对策开发了无机偏振片,其代表性的偏振片中有MOXTEK公司的线栅(wire grid)式无机偏振片。这种偏振片是仅使某一定方向的偏振光透过,而将这以外的偏振光反射的所谓反射型偏振片。因此,几乎没有因光照射产生的经时劣化,曾被应用在要求长寿命的背投TV等中的投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上。
0003
另外,与传统的吸收型有机偏振片(例如,染料类的偏振片)相比,反射型无机偏振片存在偏光度低的缺点,为了加以补偿,采用通过与称作光学补偿片的相差片组合而实现高对比度化的结构。
0004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是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入射侧配置吸收型偏振片,在吸收型偏振片的光入射侧配置反射型偏振片的情况。
专利文献1:特開2000-3567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
但是,在使用上述的反射型无机偏振片时,与传统的吸收型有机(薄膜)偏振片使用时相比,会出现对比度下降的情况,又会有产生数根线状不匀而使画质劣化的情况,这是由于装入液晶显示面板后由形成黑矩阵的金属薄膜反射的光再次照射反射型无机偏振片,在重复数次多重反射后,最终作为不需要的光而进入显示图像。特别地,如果以高对比度化为目的,采用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入射侧设置光学补偿片的结构,则由于光学补偿片产生的相差,直线偏振光的一部分成为椭圆偏振光,使振动方向垂直的直线偏振光发生。它与上述多重反射重叠,使画质劣化明显。
0006
本申请的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由于反射型偏振片的偏光度不足而导致对比度下降以及由于不需要的光多重反射而导致画质劣化的液晶显示装置。
000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第一发明是一种具备按照图像信号调制被照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将通过上述液晶显示面板调制的光放大投射的投射透镜以及发出照射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光的光源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入射侧配置反射型偏振片,在上述反射型偏振片与上述液晶显示面板之间配置补偿液晶的双折射的光学补偿片,还在上述反射型偏振片与上述光学补偿片之间配置吸收型偏振片,使上述反射型偏振片与上述吸收型偏振片的光透过轴对应。
0008
本申请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反射型偏振片由无机物质构成。
0009
本申请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吸收型偏振片的偏光度设定得低于上述反射型偏振片的偏光度。
0010
本申请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反射型偏振片和上述吸收型偏振片分别可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转动调整。
0011
本申请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反射型偏振片和上述吸收型偏振片中的任何一方可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转动调整。
0012
本申请第六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上述光学补偿片可在与光轴垂直的面内转动调整。
发明效果
0013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通过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光入射侧配置反射型偏振片,在反射型偏振片与液晶显示面板之间配置补偿液晶的双折射的光学补偿片,同时在反射型偏振片与光学补偿片之间再配置吸收型偏振片,使反射型偏振片与吸收型偏振片的光透过轴对应,由于通过吸收型偏振片与光学补偿片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对比度提高效果,可克服因反射型偏振片的偏光度不足而导致对比度下降,同时由于通过吸收型偏振片吸收不需要的反射光并克服光学补偿片产生的黑显示不匀的共同作用,可克服因不需要的光多重反射而导致画质劣化。
0014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发明,反射型偏振片由无机物质构成,因此耐热性优良。
0015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发明,将吸收型偏振片的偏光度设定得比反射型偏振片的偏光度低,从而能够通过吸收不需要的偏振光来尽量抑制产生的热量,能够防止吸收型偏振片劣化加快的主要原因即温度上升。
00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2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