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芦丁渗透泵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093208.7 申请日: 2008-04-18
公开(公告)号: CN101264066A 公开(公告)日: 2008-09-17
发明(设计)人: 臧志和;钟玲;吴敏;张仲林;廖昌军 申请(专利权)人: 成都医学院
主分类号: A61K9/22 分类号: A61K9/22;A61K31/7048;A61P9/00;A61P3/10
代理公司: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李高峡
地址: 610083四川***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芦丁 渗透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芦丁渗透泵制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控释制剂因其毒副作用小、临床应用方便、开发周期短、经济效益 显著等优点日益成为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中利用渗透泵技 术制成的控释制剂不断被推向市场。

以现在占主导地位的单室口服渗透泵为例,其基本结构是先将药物与适宜 辅料压制成片芯,外包一层半透性物质膜,后用激光在膜上打一小孔。口服该 药之后胃肠道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药物溶解后产生渗透压可 透过半透膜将水分源源不断的“拉入”片芯,由于半透膜内容积的限制,药物 的近饱和浓度溶液又不断的通过激光孔被“推出”片外。这样“一推一拉”就 使药物以恒定的速率释放到片外,其作用机理就好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 “水泵”一样,因此药剂学家给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声动的名字——渗透泵。

第一代渗透泵制剂是1955年由两位澳大利亚学者发明的被称做 Rose-Nelson型渗透泵的装置,用于牲畜胃肠道给药。它包括药室、盐室、水 室,以及水室与盐室间的刚性半透膜、盐室与药室间的弹性隔膜、整个装置外 包的刚性膜等6大部分,体积达80cm3。其主要利用水室与盐室间的渗透压差, 使水从半透膜进入盐室,从而引起盐室体积扩张,挤压右侧的弹性隔膜,迫使 药物从药室的开孔处释出。作为最早的渗透泵型制剂该类装置存在一个重大的 缺点,即:水一旦由半透膜进入盐室就将引发释药过程。这意味着本装置制成 后必须立即使用而无法保存。这使其基本没有市场应用价值,但其将渗透压原 理应用到药物制剂技术中的思路为药剂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进入 20世纪70年代后,专门开发控释制剂的美国Alza公司对Rose-Nelson型渗 透泵进行了改进,推出了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份进入盐室的Higuchi-Leeper 型渗透泵,体积缩小到35cm3左右。随后又发展了Higuchi-Theeuwes型渗透 泵它包含盐室、药室、两室间的弹性隔膜及外包的刚性半透膜,其体积减小至 3cm3左右;其最大改进之处在于它将整个装置的不透性外包膜改为半透膜,从 而为渗透泵制剂的进一步简化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1974年Theeuwes在 Higuchi-Theeuwes型渗透泵基础上提出了初级单室型渗透泵的概念,使渗透 泵制剂简化成为普通包衣片的形式。在该装置中去除了分离的盐室,改为利用 药物自身的渗透性及某些助渗剂的作用来为释药提供动力。在使用时,水分从 半透膜吸入片内,使片内形成很高的渗透压,从而使片内药物的饱和水溶液由 片表面的小孔释出。由于所用半透膜(多为醋酸纤维素)无延展性,膜内的容 积始终保持恒定,故只要片内固体药物尚未完全溶解,其饱和溶液将持续不断 地被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恒速释药的效果。由于该制剂体积小(<1cm3)制造 工艺相对简便、稳定性好,从而使渗透泵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实际应用成 为了可能。

口服渗透泵制剂是利用渗透压原理制成的能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的制剂, 是迄今为止口服控释制剂中最为理想的一种。其释药速率可比通过扩散控释屏 障释药(如骨架释药系统)高几个数量级,并且恒释特征更加明显,其优点有: ①可提供大剂量的药物;②可调节半透膜的性质、厚度、表面积和释药孔径等, 以取得所需的释药速率或程序;③释药速率恒定,且与环境(如pH、搅拌、 进食状况等)无关,体内外相关性好,个体差异小;④可用于调节血药水平, 尤适于治疗指数低,半衰期短的药物;⑤可按不同速率同时控释多种药物;⑥ 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顺应性;⑦减轻刺激和不良反应;⑧同一处方和工艺 可适合于多种不同的药物。

目前渗透泵制剂主要用于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或治疗窗窄的药物, 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的药物。制剂要求: 主药的用量不超过0.5g;具有适宜的溶解性,溶解度过大和过小的药物,半 衰期过短(小于1h)或半衰期过长(大于24h)的药物,均不适宜制成渗透泵 控释制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医学院,未经成都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32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