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3867.0 | 申请日: | 2007-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1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法;宋明信;杨吉慧;郭良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C3/00 | 分类号: | D21C3/00;D21H11/12;D21C11/00;D21C3/14;D21C3/02;D21H17/05;D21H17/64;D21H17/66;D21C7/00;C05F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明霞 |
地址: | 2528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禾草 秸秆 综合利用 方法 | ||
1.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蒸煮得到高硬度浆
将禾草类秸秆通过蒸煮方法进行制浆,得到浓度为8-15%的浆,硬度为高锰酸钾值16-28;
(二)高硬度浆后处理得到稀黑液
将高硬度浆进行后处理得到固含量为4-15%,波美度为2-9的稀黑液;所述的后处理包括通 过稀释、浓缩、压滤或置换洗涤过程和方法,将存于纤维与纤维之间,细胞壁、细胞腔中的废液 与纤维分离开;
(三)黑液中加入辅料
在稀黑液中或将稀黑液蒸发浓缩除去一部分水分得到的浓黑液中加入辅料形成固态肥或者液态 肥;
所述的禾草类包括麦草、稻草、棉花、芦竹或芦苇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混合;所述的蒸煮方 法包括亚铵法和碱法,所述的碱法为蒽醌-烧碱法、硫酸盐法或碱性亚钠法;
所述的亚铵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禾草类秸秆中加入蒸煮药剂,其中亚硫酸铵的用量为绝干原料量9-13%,液比为1∶2 -4;
(2)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加热升温至温度为100-120℃时保温20-40分钟,进行小放汽,继 续加热升温至165-173℃,保温60-90分钟;
所述的蒽醌--烧碱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禾草类秸秆中加入蒸煮药剂,其中用碱量为以氢氧化钠计对绝干原料量9-12%,液比 为1∶2-4,蒽醌加入量为绝干原料量的0.5-0.8%;
(2)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加热升温至温度为100-120℃时保温20-40分钟,进行小放汽,继 续加热升温至165-173℃,保温60-90分钟;
所述的硫酸盐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禾草类秸秆中加入蒸煮药剂,其中用碱量为以氢氧化钠计对绝干原料量8-11%,液比 为1∶2-4,硫化度为5-15%;
(2)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加热升温至温度为110-140℃时保温20-40分钟,进行小放汽,继 续加热升温至165-173℃,保温60-90分钟;
所述碱性亚钠法包括:
(1)在麦草原料中加入蒸煮药剂,其中,氢氧化钠用量以绝干原料重量计为11-15%,亚硫酸 钠为2-6%,蒽醌为0.02-0.08%,蒸煮液比为1∶3-4;
(2)通入蒸汽进行加热,加热升温至温度为100-120℃时保温20-40分钟,进行小放汽,继 续加热升温至160-165℃,保温60-90分钟;
所述的辅料为有机辅料;在稀黑液中或将稀黑液蒸发浓缩除去一部分水分得到的浓黑液中加入有 机辅料形成料浆,然后干燥,即得到一种黄腐酸肥料,所述的有机辅料为木质素和腐殖酸;各组 分的重量百分比为:
稀黑液或浓黑液 30-80%
木质素 1-45%
腐殖酸 1-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所述将禾草 类秸秆通过蒸煮方法进行制浆,得到的浆硬度为高锰酸钾值18-2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硬度为高锰酸钾值 20-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亚铵法、蒽醌--烧 碱法、硫酸盐法和碱性亚钠法的步骤(1)之前还包括对禾草类秸秆进行浸渍的过程,包括用浸 渍液浸渍禾草类秸秆,使液比达到1∶2-4,在常压下于85℃以上于螺旋浸渍器中保温和混合 10分钟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螺旋浸渍器中保 温和混合为在85-95℃之间保温混合10-40分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禾草类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三)黑液中 加入辅料中的稀黑液为一种制浆方法后处理得到的稀黑液或两种以上制浆方法分别后处理得到 的稀黑液混合后形成的混合稀黑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东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386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