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流化滤泡烟气脱硫脱硝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4241.1 | 申请日: | 200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44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朱复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复东 |
主分类号: | B01D53/60 | 分类号: | B01D53/60;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滑春生 |
地址: | 224007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流化 烟气 脱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具体是一种循环流化滤泡法烟气脱硫脱硝方法。适用于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烟气的脱硫脱硝。
背景技术
现有脱硫脱硝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干法、半干法和湿法。干法、半干法投资成本高、运行复杂、故障多,特别是脱硫率、脱硝率低;湿法按吸收液成份的不同有石灰—石膏法、海水法、氨法、双碱法、磷铵肥法等多种。不管成份如何,湿法吸收液的工作形态无外乎膜状、液滴状、鼓泡状和滤泡状中的一种或几种,其缺点是:膜状、液滴状吸收液单位体积的液体形成的比表面积小,与烟气接触充分度低;鼓泡状吸收液的比表面积较大,但表面张力差,极易破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循环流化滤泡法烟气脱硫脱硝方法,以解决现有湿法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存在的吸收液单位体积的液体形成的比表面积小,与烟气接触充分度低;以及表面张力差,极易破裂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脱硫脱硝吸收塔内安装网孔的滤泡承载体,在该滤泡承载体上形成大量的滤泡,使被处理的烟气通过该滤泡,烟气与滤泡接触发生吸收反应,滤泡碰撞破裂后变成液滴状又回到浆液池中,用于循环形成所述的滤泡,被净化后的烟气从脱硫脱硝吸收塔的顶端排出。
所述的滤泡的形成方法是:在脱硫脱硝吸收液中按一定的比例加入表面活性剂,吸收剂浆液通过液压泵压入一浆液喷射器喷射到所述的滤泡承载体上,吸收剂浆液在滤泡承载体的网孔内外形成大量的滤泡;液压泵将回到浆液池中的吸收剂浆液压入浆液喷射器循环形成所述的滤泡。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选自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硬脂酸,油酸,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乙二醇醚硫酸盐,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盐,乙氧基化脂肪醇,乙氧基化烷基酚,氯化椰油二甲基胺,椰油胺,二甲基十二烷基胺,椰油二甲基胺,N-牛油-1,3-二氨基丙烷,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或氯化氢牛油三甲基铵中的任一种,或它们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
循环浆液的使用量与被处理烟气的体积比为万分之七~万分之十一。
相对于传统的液滴状、膜状吸收液来说,本发明的滤泡比表面积显著增大,相对于不含表面活性剂的鼓泡状吸收液,滤泡中表面活性剂能大大增强液体的表面张力,因而,滤泡的状态保持时间比鼓泡大大延长;滤泡的平均直径比鼓泡要小,比表面积要大。循环流化滤泡实现了吸收剂与烟气的对流吸收以及起泡剂的循环利用。
由此可见,循环流化滤泡不但实现了吸收剂与烟气的高效对流吸收,而且实现了表面活性剂的循环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滤泡形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在实施时,在脱硫脱硝吸收塔5内安装网孔的滤泡承载体1,在该滤泡承载体1上形成大量的滤泡5,使被处理的烟气7通过该滤泡4,烟气7与滤泡4接触发生吸收反应,滤泡4碰撞破裂后变成液滴状又回到浆液池9中,用于循环形成所述的滤泡,被净化后的烟气从脱硫脱硝吸收塔5的顶端排出。所述的滤泡承载体1由多层圆锥形网板6重叠构成,在每层网板6之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滤泡4的形成方法是:在脱硫脱硝吸收液中按一定的比例加入表面活性剂。脱硫脱硝吸收液一般采用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盐,加入的表面活性剂为万分之一(重量比)。吸收剂浆液通过液压泵8压入一浆液喷射器2喷射到所述的滤泡承载体1上,吸收剂浆液在滤泡承载体1的网孔内外形成大量的滤泡4;液压泵8将回到浆液池9中的吸收剂浆液压入浆液喷射器2循环形成所述的滤泡4。所述的浆液喷射器2的上部为球面状,在该球面上均匀设有多个径向的喷射孔,能够在滤泡承载体1的内表面上均匀地喷射脱硫脱硝吸收液。
所述的表面活性剂选自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硬脂酸,油酸,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聚乙二醇醚硫酸盐,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硫酸盐,乙氧基化脂肪醇,乙氧基化烷基酚,氯化椰油二甲基胺,椰油胺,二甲基十二烷基胺,椰油二甲基胺,N-牛油-1,3-二氨基丙烷,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或氯化氢牛油三甲基铵中的任一种,或它们一种以上以任意比例所组成的混合物。
循环浆液的使用量与被处理烟气的体积比为万分之七~万分之十一,一般为万分之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复东,未经朱复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42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