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4474.1 | 申请日: | 200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6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中野敬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1/11 | 分类号: | B60C11/1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雒运朴;李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拉力或泥路越野赛等的越野行驶的不平地面行驶 用的充气轮胎,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实现兼顾牵引性能以及横向抓地性 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拉力等的越野行驶中,使用不平地面行驶用的充气轮胎。为了提 高行驶时间,对这种充气轮胎,要求有用于牢固地抓住不平路面并将驱 动力传递给路面的牵引性能、和转弯时抑制轮胎侧滑的横向抓地性能。 为了满足这些性能,以往,关于在胎面部设置的花纹块及/或者沟的形 状等已提出有各种方案(例如参照下述的专利文献1)。然而,以往的轮 胎,存在横向抓地性能较低,且侧滑相对较大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268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充气轮胎,该轮胎在胎面部,包括多条朝向车辆行进方向向车辆内侧倾斜 并延伸的倾斜纵沟,并且使该倾斜纵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越靠近车辆 外侧变得越大为基础,在转弯时使倾斜纵沟的边缘有效地发挥作用,进而 以较高的水平兼顾牵引性能以及横向抓地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多条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横沟、 和多条连接上述横沟之间的纵沟,从而在上述胎面部具有被划分有多个花 纹块的块状花纹,而且向车辆的安装方向已被指定,其特征在于,上述纵 沟包括多条倾斜纵沟,该多条倾斜纵沟为,在上述各横沟之间,且在车辆 安装时的仰视下朝向行进方向的前方,向车辆内侧倾斜并延伸;上述倾斜 纵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越位于车辆外侧越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具有被划分有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 因而在泥地或沙地等的越野行驶中,花纹块陷入路面而发挥较高的牵引 性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纵沟包括多条倾斜纵沟,该倾斜纵 沟在车辆安装时朝向前进方向的前方,向车辆内侧倾斜并延伸,并且该 倾斜纵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被设定为,越位于车辆外侧越大。在对轮 胎赋予偏离角的转弯时,转弯外侧的轮胎的胎面部的接地区域的中心,基 于偏离角的大小向外侧移动。因此,上述的倾斜纵沟,在转弯时,根据 偏离角,能够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以接近平行的状态与路面接地。即, 使倾斜纵沟的边缘以接近于与车辆的侧滑方向相正交的方向来接地。由 此,在转弯中,相对于路面可得到较高的摩擦力,且提高横向抓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轮胎安装于车辆的状态的简要图。
图2为表示以左前轮为代表该胎面花纹的平面图。
图3为将其一部分放大表示的平面图。
图4为局部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轮胎印。
图5为表示比较例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被安装于四轮上的车辆M的概略 的仰视图,图2为安装于其左轮1L上的充气轮胎1L的胎面部2的展 开图,图3为其进一步放大图。另外,车辆M是前轮操纵方式的四轮 汽车,符号F表示其行进方向(前方)。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为,指定了向车辆M的安装方向的不平地 面行驶用的充气轮胎。在此,“指定向车辆M的安装方向”是指,为了最 大限度地发挥在胎面部2上所形成的胎面花纹的作用,在轮胎上,指定 有旋转方向和安装轮(右轮1R或者左轮1L)。这样的安装方向,通常 通过文字或者图案等表示于轮胎的侧壁部(省略图示)。
上述胎面部2,具有:内侧胎面部2i,其在安装于车辆时,构成从 轮胎赤道C到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边缘Ti为止的区域;外侧胎面部2o, 其构成从轮胎赤道C到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边缘To为止的区域。上述 内侧胎面部2i和外侧胎面部2o,由相互不同的花纹形成。由此,在胎 面部2上,形成所谓的非对称花纹。
在此,上述各胎面边缘Ti及To为,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 正规内压并且加载正规载荷,并以外倾角为0°接地于平面时的车辆内 侧以及车辆外侧的每侧中,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44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相微颗粒治疗剂的离体应用
- 下一篇:多晶片3D CAM单元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