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噪声减小装置和音频再生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5005.1 | 申请日: | 2008-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4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横田哲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1/20;G10K11/178;H04R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董方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噪声 减小 装置 音频 再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噪声减小(noise reduction)装置和音频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噪声减小系统,该系统降低来自周围环境的噪声并向用户 提供较安静的环境。
这种类型的噪声减小系统的一个示例是执行主动式噪声减小的主动式 系统的噪声减小系统。主动式系统的噪声减小系统基本上具有以下所描述 的配置。该主动式系统的噪声减小系统利用充当声-电转换装置的麦克风来 收集外部噪声,根据噪声的音频信号来生成相位与所收集的噪声的相位在 声学上相反的噪声减小音频信号,利用充当电-声转换装置的扬声器来再生 所生成的噪声减小音频信号,并将该噪声减小音频信号与所述噪声相组合 以降低噪声(参见日本专利No.2778173)。
在市场上,还存在一种新兴的音频再生装置,该装置在使用噪声减小 系统来降低外部环境的噪声的状态下将听众想听的音乐的音频信号(下文 中称为音乐信号)提供给再生噪声减小音频信号的扬声器,并再生音乐信 号以提供令人满意的所再生的声场(以下还称为再生声场)空间,在该声 场空间中外部噪声被降低了。
发明内容
当仅向用于发出用于降低噪声的噪声减小声音以抵消外部噪声的扬声 器提供噪声减小音频信号并执行足够的噪声抵消时,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 被抵消且没有被用于收集外部噪声的麦克风收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 会发生问题。但是,当向提供噪声减小音频信号的扬声器提供音乐信号 时,用于收集外部噪声的麦克风也收集从扬声器发出的音乐声音。因此, 会发生所谓的啸叫(howling)。
因此,已经设计出用于防止发生啸叫的各种发明。但是,在当前情形 下,在充分显示出噪声减小效果且防止发生啸叫方面还没有获得令人满意 的结果。
因此,希望提供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获得足够的噪声降低同时防止 啸叫的噪声减小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噪声减小装置,包括:
具有扬声器单元的扬声器,其中,通过保持装置来保持该扬声器,以 使其能够混合从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前后方发出的声音;
麦克风,该麦克风被设置在从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前后方发出的声音被 混合且抵消的区域中;以及
用于向扬声器提供通过将麦克风所收集的音频信号的相位反转而获得 的噪声减小音频信号的装置。
在具有扬声器单元的通过保持装置来保持以使其能够混合从振动板的 前后方发出的声音的扬声器中,从振动板的前方发出的声波和从振动板的 后方发出的声波具有相反的相位。因此,在与包括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外部 周缘端的表面相平行的表面中的且在振动板的外部周缘端的更外侧的区域 中,存在从振动板的前后方发出的声音被混合且相互抵消从而将声压降低 到几乎为零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再生装置,包括:
布置在听众附近的具有扬声器单元的第一扬声器,其中,通过保持装 置来保持所述第一扬声器,以使其能够混合从所述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前后 方发出的声音;
麦克风,该麦克风被设置在从所述第一扬声器的振动板的前后方发出 的声音被混合且抵消的区域中;
用于向所述第一扬声器提供通过将所述麦克风所收集的音频信号的相 位反转而获得的噪声减小音频信号的低频分量的装置;
第二和第三扬声器,该第二和第三扬声器由第二保持装置保持且被布 置在所述听众附近、所述第一扬声器的左右侧;
分离装置,用于从输入音频信号中分离并获得低频分量和用于左右通 道的中高频分量;
用于向所述第一扬声器提供由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得到的所述低频分量 与所述噪声减小音频信号的低频分量相加之和的装置;以及
用于向所述第二和第三扬声器提供由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得到的用于左 右通道的所述中高频分量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和第三扬声器被布置成使得从所述第二和第三扬声器的振动 板的前后方发出的声音被混合且抵消的区域与从所述第一扬声器的振动板 的前后方发出的声音被混合且抵消的区域相互重叠,并且所述麦克风被设 置在该重叠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的这个实施例,由于收集外部噪声的麦克风被设置在声压 几乎为零的区域中,所以从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不会被麦克风收集。因此, 麦克风仅收集外部噪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株式会社,未经索尼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50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