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5222.0 | 申请日: | 2008-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76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寿;杨胜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默闻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式触控 装置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传统应用上,大尺寸电容式触控面板皆使用表面电容式(surfacecapacitive)感测技术,但表面电容式感测技术是利用流向触控面板各端点的一组电流不同来判别手指的位置,因此当触碰触控面板之手指数为二指以上时,回报电流组数仍为一组,故仅能辨别一组绝对座标位置,例如在二维矩阵时仅能回报一组X,Y参数,因而无法达到多指触控的功能。
所有触点可定位(All Points Addressable;APA)型阵列电容式感测技术虽然可以达到多指触控的功能,但是其需要对每个点传感器(Point Sensor)进行充放电的动作,以矩阵形状的触控面板来说,当X轴及Y轴的感应线(trace)增加时,APA型阵列电容式的像素数目将急剧增加,因而造成取像速度(framerate)下降,故不适用于大尺寸触控面板的应用。
另一种轴交错(Axis Intersect;AI)型阵列电容式感测技术也同样能达到多指触控的功能。图1显示传统应用在小尺寸触控面板的AI型阵列电容式感测技术,其包括一小尺寸触控面板10以及一AI型阵列电容式触控IC 12扫描触控面板10,以一最大可支援扫描22条感应线的AI型阵列电容式触控IC 12为例来说,虽然应用在X轴及Y轴各有10条感应线TRX1~TRX10及TRY1~TRY10的小尺寸触控面板10时取像速度还不错,但是若要将AI型阵列电容式触控IC 12应用于X轴及Y轴各有40条感应线TRX1~TRX40及TRY1~TRY40的大尺寸触控面板14时,如图2所示,则必须增加AI型阵列电容式触控IC 12可扫描的总感应线数量,然而,触控IC 12每次对电容充放电所花费的时间占整体触控面板应用上的取像速度的比例非常大,也就是说取像速度问题主要由IC 12每个框(frame)对电容充放电所决定,故以增加可扫描感应线数的方法应用于大尺寸触控面板14将会有一非常大的缺点,就是整体应用上的取像速度将会严重下降,进而影响应用端的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一种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包括一触控面板具有多条感应线,一第一集成电路、一第二集成电路及一第三集成电路。该第一集成电路充放电该多条感应线中的第N条感应线产生一第一信号,该第二集成电路充放电该多条感应线中的第N+1条感应线产生一第二信号,该第一信号的上半部及第二信号的上半部结合产生一第三信号,该第一信号的下半部及第二信号的下半部结合产生一第四信号,该第三集成电路处理该第三及第四信号以取得该第N条感应线的感应量。
由于本发明是将该第一及第二集成电路对感应线充放电后所得的信号传送至第三集成电路中进行处理,因此在使用每次选取两条感应线进行充放电的方式时可以避免出现边界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传统应用在小尺寸触控面板的AI型阵列电容式感测技术;
图2显示传统应用在大尺寸触控面板的AI型阵列电容式感测技术;
图3显示使用二颗以上阵列电容式触控IC扫描触控面板的电容式触控装置;
图4显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显示一种解决边界问题的实施例;
图6用以说明每次选取两条感应线充放电的过程;以及
图7用以简单说明图5中电容式触控装置的扫描方式。
附图标号
10 触控面板 12 触控IC
14 触控面板 20 电容式触控装置
22 触控面板 24 触控IC
26 触控IC 28 触控IC
30 触控IC 32 触控IC
40 电容式触控装置 42 触控面板
44 触控IC 442 触控IC 44的输出端
444 触控IC 44的输出端 46 触控IC
462 触控IC 46的输出端 464 触控IC 46的输出端
48 触控IC 482 触控IC 48的输入端
484 触控IC 48的输入端 50 调节信号的波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52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件的可靠性检测方法
- 下一篇:现代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