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路断路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6980.4 | 申请日: | 2008-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8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伏见征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73/04 | 分类号: | H01H73/04;H01H7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立波;张天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线用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等具有转动型可动接触件的电路断路器,特别是涉及如下电路断路器,其在成对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附近配置有绝缘物,用于在断路时释放消弧气体以提高限流性能。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路断路器中,转动型可动接触件采用在触点附近配置用于在断路时产生消弧气体的绝缘部件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专利第3392441号公报(第3页右栏第48行~第4页左栏第20行、图6)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电路断路器中,在设置于可动接触件两端的2个可动触点和分别与上述可动触点接触而通电的固定触点附近,配置有用于在断路时释放消弧气体从而提高限流性能的绝缘物,但由于设置在两个触点对附近的绝缘物的材质和形状相同,因此无法获得原有的断路性能,此外,存在因绝缘物的内部压力过度上升而必须使用高强度的外壳材料,使成本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路断路器,其通过使设置在2个触点对附近的一侧的绝缘物与另一侧的绝缘物的构造(形状、材质)不同,从而可以最恰当地控制触点附近的内压,提高断路时的限流性能,同时能够降低外壳材料价格而削减成本。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具有:转动型可动接触件,其两端部具有可动触点;电源侧端子和负载侧端子,其设有与该可动接触件的可动触点成对并协同动作的固定触点,在出现短路电流时向上述可动触点流过电流,使上述可动接触件产生向断开位置回跳的电磁斥力;转动驱动棒,其用于向上述可动接触件传递旋转力;以及拉伸弹簧,其固定在该转动驱动棒上,在断路器的接通位置上将上述可动触点向上述固定触点推压,施加可动接触件的触点压力,在该电路断路器中,在上述电源侧端子和负载侧端子各自的成对的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附近配置绝缘物,其用于在断路时利用各个触点对之间的电弧而释放消弧气体以提高限流性能,上述绝缘物配置为,一侧(电源侧端子)的绝缘物产生的消弧气体量与另一侧(负载侧端子)的绝缘物产生的消弧气体量不同。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断路器,通过使设置在2个触点对附近的绝缘物的一个与另一个绝缘物的形状(配置位置)和材质不同,从而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消弧气体生成量,由此可以最恰当地控制触点附近的内压,能够提高断路时的限流性能。另外,可以采用廉价的外壳材料,能够削减成本。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以及效果,通过以下实施方式中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可以变得更为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器的断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器的接通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沿着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1的A-A线切断后,表示固定触点周围的剖面图。
图4是沿着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1的B-B线切断后,表示固定触点周围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器。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路断路器的可动接触件的断开状态的剖面图,图2是表示电路断路器的接通状态的剖面图,图3是表示沿图1的A-A线切断后的固定触点周围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沿图1的B-B线切断后的固定触点周围的剖面图。此外,各图中,同一标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在图1~图4中,在设有排气口7a、7b的消弧室7中设置可动接触件1、电源侧端子2以及负载侧端子3,通过经由转动驱动棒6传递来自机构(未图示)的旋转力,使可动接触件1进行转动动作。当电路断路器接通时,如图2所示,可动触点1a与设置在电源侧端子2的一端上的固定触点2a抵接,另一个可动触点1b与设置在负载侧端子3的一端上的固定触点3a抵接。
在电源侧端子2的与设置固定触点2a的端部相反的一端上设有用于与电线连接的螺栓孔2b,在负载侧端子3的与设置固定触点3a的端部相反的一端上,设置有用于与过流跳闸元件连接的螺栓孔3b。
另外,为了在电路断路器接通时产生将可动接触件1的可动触点1a、1b向固定触点2a、3a推压的触点接触压力,在转动驱动棒6中配置拉伸弹簧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69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栅极电极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信息记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