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098903.2 | 申请日: | 2008-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2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周成;陈生水;陈晓红;张继宝;邢耀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C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栗仲平 |
地址: | 21002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废旧 汽车轮胎 解决 桥头 问题 可调 变形 环保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公路与道桥工程中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并可以有效进行废旧轮胎资源化处理。
背景技术
所谓的“桥头”一般是指桥梁或引桥与道路的衔接处,车辆行驶到桥头处经常出现颠簸、跳动,即所谓的桥头跳车问题。该现象一般是由于桥梁道路和桥头道路的差异沉降造成。目前,解决桥头跳车的办法一般是对桥头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或者采用轻质填土筑堤,或者设置桥头搭板,或者人工降低桥面以便适应桥头路面工后沉降变化。但是,桥梁道路和桥头道路的差异沉降依然存在,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桥头软弱地基的沉降仍然会大于桥梁地基的沉降,沉降差值继续使两者路面产生不平,所以现有技术的这些措施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软弱地基流变造成的桥头差异沉降。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可调变形的环保装置,不仅可以防治桥头跳车,而且可以作为轻质材料填筑路堤,有效解决目前的黑色污染问题,即进行废旧轮胎的资源化处理。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设置在桥头道路的基层与桥头道路的填土路基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可调变形环保装置结构如下,若干层轮胎上下叠放构成轮胎柱,在该轮胎柱当中设有弹簧柱并充填土,若干个设有弹簧柱的轮胎柱并排排列,在每排轮胎柱队列的上下,各设有一根带拉杆的枕木,该上、下两根枕木的两端分别用长螺栓柱和活动螺母连接;同时,所述的“枕木两端用长螺栓柱和活动螺母连接”采用对轮胎柱与弹簧柱预压缩的方式固定。
本装置设置时,可以使桥梁道路和桥头道路的路面平齐,不会发生跳车现象;当桥梁道路和桥头道路的差异沉降造成桥梁道路和桥头道路的路面产生不平时,可以调整枕木两端的长螺栓柱和活动螺母,释放轮胎柱与弹簧柱的预压缩量,使路面恢复平齐。
本发明的优化方案中,所述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外部可以设有保护套。
所述的保护套采用混凝土板制成。
本发明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安装前施加预应力使废旧汽车轮胎和弹簧受压收紧。当桥头软弱地基发生流变时,桥头道路会随软弱地基的次固结沉降而下沉,可调变形的环保装置改变桥头软弱地基的受力模式,以废旧汽车轮胎和弹簧的应力松弛对应的伸长变形来补偿软弱地基流变引起的次固结沉降,从而保持其顶部的桥头道路面层和基层不会随软弱地基的沉降而下沉,同时保证桥头路基结构层的受力和变形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从而达到防止桥头差异沉降的产生,有效防治桥头跳车问题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设计合理、工艺简单、易于加工、施工方便、成本低、便于准确调控、易于推广,可以在防治桥头跳车问题的同时,进行废旧轮胎的资源化利用,防治黑色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土力学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中,1桥头软弱地基、2可调变形的环保装置、3桥墩、4桥梁道路、5桥头道路面层、6桥头道路基层、7填土路基、8充填土、9废旧汽车轮胎、10弹簧柱、11带拉杆枕木、12长螺栓柱、13活动螺母、14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利用废旧汽车轮胎解决桥头跳车问题的可调变形环保装置,如图1所示,桥头道路施工完毕,桥头软弱地基1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发生流变(路径1),通过可调变形的环保装置2把桥头软弱地基1流变的受力模式,转变为竖向总变形增量为0的应力松弛受力模式(路径2)。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在与桥墩3之上的桥梁道路4连接的刚性或半刚性的桥头道路面层5和基层6下部,设置可调变形的环保装置2并与桥头填土路基7连接成整体,装置下部依次是桥头填土路基7和桥头软弱地基1。
在图3所示的I-I剖面图中,穿过充填土8和废旧汽车轮胎9中心的弹簧柱10将废旧汽车轮胎9上下的2根平行的带拉杆枕木11连接成整体,伸出路基外侧50cm的上下2根带拉杆枕木11两端用长螺栓柱12和活动螺母13连接,并罩上保护套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未经水利部交通部电力工业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89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