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M调谐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9780.4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5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启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1/18 | 分类号: | H04B1/18;H04B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新宇;陈立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fm 调谐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FM收音机等FM(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 无线信号的接收中使用的FM调谐器。
背景技术
在无线电调谐器中,已知对从天线输入的无线信号以双调 谐方式进行调谐的调谐电路(双调谐电路)。双调谐电路从天线 或者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放大电路输入RF信号,并 进行从该输入信号提取与目标接收站(接收目标FM信号)对应 的频带成分的调谐处理,输出到混合电路。混合电路将来自双 调谐电路的信号和来自局部振荡电路的信号进行混合,进行频 率转换,使目标接收站的载波频率转换为例如10.7MHz等规定 的中间频率(IF),生成IF信号。
双调谐电路包含2个调谐电路,可以使用并联LC电路来构 成这些各调谐电路。该LC电路的电容C例如使用可变电容二极 管来构成。通过控制各自的电容C来调整各调谐电路的调谐频 率。使天线侧的调谐电路和混合电路侧的调谐电路靠近构成各 自的电感L的线圈来进行配置,使天线侧的调谐电路和混合电 路侧的调谐电路感应耦合,由此在调谐电路间传递信号。
以往,各调谐电路的线圈由弹簧线圈构成,这些弹簧线圈 被近距离并列配置在基板上。在这种配置的情况下,当线圈相 互进入磁场的密耦合状态时,受到一方的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 的调整的影响,另一方的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会发生偏差。因 此,产生难以实现正确的调谐的问题。因此,两个线圈被配置 为可以传递RF信号、并且可以忽略是否产生上述调谐频率的偏 差的磁场疏耦合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29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FM频带调谐中使用的LC电路所需的电感L比较大、需要 用弹簧线圈来形成该电感L时,线圈直径会变大等,弹簧线圈 的尺寸将会变大。因此,存在使用需要2个线圈的双调谐电路的 FM调谐器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使具 有双调谐电路的FM调谐器进一步小型化。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FM调谐器具有:双调谐电路,其从所接收 的广播电波信号提取与接收目标FM信号相对应的频带成分;以 及中间频率信号生成电路,其对上述双调谐电路的输出信号进 行频率变换,使上述接收目标FM信号的载波频率变换为规定的 中间频率,生成中间频率信号,上述双调谐电路具有将初级线 圈和次级线圈以相互疏耦合的间隔缠绕在共用的骨架上的骨架 线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双调谐电路的2个线圈由单个的骨架线圈构 成。骨架线圈可以小型化地实现较大的电感L,因此FM调谐器 的小型化变得容易。骨架线圈的初级线圈以及次级线圈构成了 双调谐电路的2个线圈,在这些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设置有 相互疏耦合的间隔,因此能够抑制由一方的调谐电路的调谐频 率调整而引起的另一方调谐电路的调谐频率的偏差,能够容易 实现正确的调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FM调谐器的概要框结构 图。
图2是设置在FM-RF调谐放大电路中的双调谐电路的概要 电路图。
图3是双调谐电路所使用的骨架线圈的模式化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50:FM调谐器;52:调谐器模块;54:天线;56:FM-RF 调谐放大电路;58:第1局部振荡部;60:第1混合电路;62、 66:BPF;64:放大器;68:第2局部振荡部;70:第2混合电 路;72:IFBPF;74:限幅放大器;76:FM检波电路;78:晶 体振荡电路;80:控制部;82:系统总线;90:第1振荡电路; 92、94:分频电路;100、104:调谐电路;102、106:D/A变 换电路;108:骨架线圈;110、112:寄存器;120:骨架;124、 126:槽;128:屏蔽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7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