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99883.0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994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谢锦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威国际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17/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潘培坤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分离 组织 袋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尤其是一种可将装载被切除的器官的取物袋留置于人体内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laparoscopic surgery)是近年来相当受欢迎的一种手术方法。有别于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将病人开膛剖腹,腹腔镜手术仅需开3至4个(或更少)手术开口以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是通过穿刺套管(trocar)将手术所需工具及影像检测仪器(如内视镜)送入腹腔内并充气至人体腹腔内,通过影像系统观察以进行手术。由于腹腔镜手术仅需开3至4个手术开口进行手术,因此手术伤口较小,故可减缓术后的疼痛,更因为手术伤口较小,故住院天数较短且可较早恢复正常生活,以上都是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视情况将内视镜、光源线、充气管及各种手术器械通过各个穿刺套管套在手术开口处送入人体腹腔内。若需将手术时切除的体内组织取出,还需用到手术装载袋装载该体内组织来取出。
站在病人的立场,伤口是能越少(且越小)就越好。一般而言,手术装载袋仅提供装载切除的体内组织之用,并非如内视镜、光源线、充气管及手术器械等需在手术时不断操作。通常手术装载袋是通过一伸缩管送入人体腹腔内,因此需要在病人的腹腔开一个手术开口,将手术装载袋送入人体腹腔,以装载被切割下来的体内组织。因此若在手术切除体内组织后,随即将手术装载袋与其伸缩管相分离,也就是取出伸缩管而仅留下手术装载袋暂置于人体腹腔内,还可继续利用同一个手术开口,以供手术器械送入人体腹腔,如此将可减少一个手术开口,是对病人的一大福音,且仍可实现手术便利性。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兼具易取出及便利性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以减少手术开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取物袋留置人体内以减少手术开口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生产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包括主体、第一金属件、第二金属件及取物袋。主体包括外管与内管,内管位于外管之内,且内管相对于外管移动。第一金属件包括第一弧形部,第二金属件包括第二弧形部,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以一连接套管可分离式地彼此连接,其中连接套管的一端固定式地连接第一弧形部,连接套管的另一端可分离式地连接第二弧形部。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连接于内管的一端。取物袋包括穿套部,穿套部包覆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且当移动内管而使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被移动到外管之外时,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彼此相结合,并且通过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的弧形张开取物袋,以装载体内组织。所述金属件可以为片状、线状、或其他形状。
当反向移动内管,以使第一金属件与第二金属件收回到外管之内时,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因被压迫而具有恢复力,以使第二弧形部与连接套管分离,并通过外管的管口迫使穿套部脱离自第一弧形部与第二弧形部之外,此时可取出主体、第一金属件及第二金属件,而将取物袋留置于人体内。
因此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该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可将取物袋留置人体内而减少手术开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2A为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连接套管的动作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连接套管的动作示意图。
图2C为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连接套管的动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取物袋开口紧缩示意图。
图4~图7为依据本发明的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立体图,显示了其使用状态。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可分离式组织取物袋装置1 主体10
外管11 内管12
第一握持部13 通道131
第二握持部14 连接部15
连接部的一端151 连接部的另一端152
绳子16 固定环17
第一金属片21 第一弧形部211
第二金属片22 第二弧形部2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威国际有限公司,未经普威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998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