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传热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0794.3 | 申请日: | 200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477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根明;周云祥;孔祥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B23P15/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传热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热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在传热管腔内设置 汽液分流装置,使蒸发吸热段产生的汽体直接流至冷凝段顶部,冷凝 放热段产生的液体直接流至蒸发段底部的一种高效传热管及其制造 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类传热设备中,为了减小体积和重量,较普遍的采用 强化传热手段进行传热。一种常见的强化传热方法是在密闭的管腔内 充注液态工质,利用工质的相态变化进行传热。这种方法的工作原理 是:受热段管内工质吸热蒸发汽化,放热段管内工质放热冷凝液化, 所以受热段的汽体要向放热段运动,而放热段的液体要向受热段运 动,由于这两股流体是在同一管内的相向运动,所以必然阻碍了传热, 极大地降低了装置的传热性能和效果,极限情况下甚至还会导致其液 体不能回流到受热段,致使传热恶化,达不到传热的效果和目的。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为了克服以上缺点,解决其存在的技术问题,提高装 置的传热性能,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传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 第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效传热管,它包括管主体1和汽液分流 装置,该分流装置由安置于管主体1腔内中心位置的下降管2、液体 汇流支管3、液槽4和上升管5组成,其中所述的下降管2与液体汇 流支管3的一端相连接,液体汇流支管3的另一端与液槽4的槽底部 开有相应个数的孔相连接;所述的液槽4是由上升管5的一端径向向 外卷翻成浅U形,其U形液槽4的外边缘与管主体1的内圆壁相连 接。
其中,上述的管主体1其外形为一封闭体,垂直安装,下端为蒸 发吸热段,上端为冷凝放热段。
上述的下降管2的内径为上升管5的内径的1/10至1/20。
上述的连接下降管2与液槽4的液体汇流支管3为一根或多根。
上述的下降管2与液体汇流支管3的连接为固定连接,其方式为 焊接连接或采用专用连接件连接;所述的液槽4与液体汇流支管3的 连接为焊接或胀接方法固定连接。
上述的液槽4与管主体1的连接为采用卡结法或碰焊法固定连 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第二技术方 案是提供一种高效传热管的制造方法,其步骤包括:
步骤1、先将上升管5的一端径向向外卷翻成浅U形液槽4,U 形液槽4外边缘直径与管主体1的内圆直径相同,U形液槽4底部开 设所需个数的孔;与开孔数相同的液体汇流支管3的一端与下降管2 相连接;另一端与液槽4底部开设的孔进行连接制成汽液分流装置;
步骤2、采用摩擦挤压工艺将金属管主体1的一端管口收缩,使 其收缩为球形封头,再将收缩后的球顶小孔用氩弧焊密封;
步骤3、将步骤1制作好的汽液分流装置安装于步骤2制作的管 主体1腔内中,并通过液槽4外边缘与管主体1的内圆壁固定连接, 再将管主体1的上端收缩为毛细管6,然后抽制真空,充注工质,最 后用氩弧焊烧结工艺封头7。
其中,步骤1所述的下降管2与液体汇流支管3一端的连接为采 用直接焊接方法或专用连接件的方法固定连接,所述的液体汇流支管 3的另一端与液槽4底部开设的孔的连接为采用胀结方法或直接焊接 的方法进行固定连接。
步骤3所述的液槽4外边缘与管主体1的内圆壁相连接的方法为 采用卡结方法或碰焊方法进行固定连接。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这种结构的传热管中, 由分流装置将两股相向运动的流体隔开,各行其道,避免了碰撞和阻 碍,从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分流装置与传热管内壁形成汽液分流 通道,放热段的冷凝液体流入液槽,经汇流支管流入下降管,下降管 的出口即为吸热端底部,从下降管内流出的液体进入蒸发段吸热汽 化,汽液向传热管中部同向运动,到达中部时已全部汽化,汽体进入 上升管,上升管的出口即为放热端顶部,从上升管内流出的汽体进入 放热段冷凝液化,汽液向传热管中部同向运动,到达中部时已全部液 化而流入液槽,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了传热管中汽液流畅,传热高效 的效果和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效传热器结构原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摩擦挤压工艺示意图;
图5为汽液分流装置与传热管壁卡结示意图;
图6为汽液分流装置与传热管壁碰焊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07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