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屏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1256.6 | 申请日: | 200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670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06 |
发明(设计)人: | 宋泾舸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5/02 | 分类号: | G09B2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屏式 水泵 串并联 综合 实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特别是带立屏的台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
技术背景
水泵串、并联运行是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中“流体机械”、“泵与风机”等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生产中水泵运行的基本组合方式。传统的串并联实验台体积较大,固定在地上,占用实验室场地。由于成本高,通常只能每次开一组实验。不仅维护量大,而且实验周期长,严重影响教学进度。近年来,一些教学实验设备生产厂家也开发了不同形式的台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但这些厂家的设计主要以理论验证为主要目的,其管系及泵的布置方式与实际的工业生产存在较大差异,仪表的安装也比较松散零乱。在高等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系统布局接近工程实际,能够对仪表进行集中布置与监视,同时便于操作、观察、理解和维护的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立屏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它是在普通桌式实验台的台面上固定一面立屏,在立屏上部开有六个安装压力表的圆孔,用于嵌入入口总管真空表、一号泵入口真空表、二号泵入口真空表、一号泵出口压力表、二号泵出口压力表、出口总管压力表;这些表均通过软管分别与入口总管真空测点、一号泵入口真空测点、二号泵入口真空测点、一号泵出口压力测点、二号泵出口压力测点、出口总管压力测点相连接。
在立屏下部开有两个拱形孔,分别用于布置一号泵和二号泵,两个泵平行布置,固定在台面上。
入口总管从台面下的进水箱开始,经入口阀穿过台面与桌面前缘平行布置在台面前部,再经第一个三通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切换阀、第二个三通与一号泵入口相连;另一路经支路流量计与二号泵入口相连。
一号泵出口管与第四个三通的一端连接,二号泵出口管与第三个三通的一端连接,第三切换阀安装在第三个三通与第四个三通之间的管路上;
切换管路的一端与第二个三通连接,另一端与二号泵出口管上的第三个三通连接,第二切换阀安装在切换管路上。
出口总管的一端安装有第四个三通,另一端经出口弯头引向出口水箱;出口总管上安装有总管流量计、出口调节阀;
切换管路、二号泵出口管、出口总管和U型管差压计固定在立屏上;U型管差压计分别与支路流量计和出口总管流量计用软管连接。
所述的出口水箱通过两个铝制支架固定在立屏一侧的台面上;出口水箱通过下水管与进水箱连通。
两个泵的启停通过装在台面侧方的开关控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泵系统结构清晰,直观,布置接近工程实际,便于理解和操作,便于工科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2.压力表集中在立屏上显示,便于数据的读取、检查、记录,符合工程应用方式;两个差压计在立屏上布置均衡,也便于读取和比较。
3.实验台整体结构紧凑、美观,占地小,移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管路系统原理图
图2台架的结构
图3出口水箱与支架透视图
图4出口水箱的连接分解图
图5出口水箱连接图
图6台面管道的支撑件结构图
图7立屏管道的支撑件结构图
图8压力表的连接图
图9立屏式水泵串并联综合实验台透视图
图10一号泵单独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曲线
图11二号泵单独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曲线
图12两台泵串联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曲线
图13两台泵并联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曲线
图中:进水箱1、入口阀2、入口总管真空表3、支路流量计4、第一切换阀5、第二切换阀6、一号泵入口真空表7、二号泵入口真空表8、一号泵9、二号泵10、一号泵出口压力表11、二号泵出口压力表12、第三切换阀13、出口总管压力表14、出口总管流量计15、出口调节阀16、出口水箱17、入口总管18、一号泵入口管19、一号泵出口管21、切换管路22、二号泵出口管23、出口总管24、立屏25、台面26、圆孔27~32、拱形孔33、34、铝制支架35、下水管36、螺栓41、支撑件42、支撑件47、软管53、U型管差压计54、55、泵的开关56、出口弯头57、第一个三通61、第二个三通60、第三个三通59、第四个三通58。
具体实施方式
以附图为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12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粉尘纤维燃料及粉尘内燃发动机
- 下一篇:定喘汤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