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1754.0 | 申请日: | 200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30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民;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卓越同创药物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K9/10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54北京市宣武区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口服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口服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纳米中药主要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纳米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复方制剂。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药制剂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仅仅归之于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该制剂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改变药物制剂的物理状态是新药研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改变物理状态方面,改变药物的单元尺寸是十分有效的。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粒子呈现出新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这就是应用纳米技术于中药研究可能使药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提高乃至产生新的特性依据所在。
纳米中药的制备是研究纳米中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时,必须考虑中药组方的多样性、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例如:中药单味药可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和菌物药等,中药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又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等。因此,针对不同的药物,在进行纳米化时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纳米中药与中药新制剂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在中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纳米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将中药制成高效、速效、长效、计量小、低毒、服用方便的现代制剂,也是进行中药纳米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目前,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的。一.纳米中药的制备困难:我国虽已制备一些纳米级的中药,可是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成分复杂,不同的成分由于其作用部位、作用机制及作用缓急的不同而要求其粒径大小、载体成分及给药剂量均有可能不同。同时纳米中药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套质量标准,使其生产规范化;二.纳米中药的毒副作用:药物制成纳米微粒,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体是否有毒副反应均未有有关的研究报道。但由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除了可穿透皮肤,还会进入细胞器内,是否会直接参与或作为催化剂扰乱机体正常的化学反应,均未见有关报道。此外,纳米中药还可以通过机体的屏障系统,那它是否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精子的生成及其活力、胎儿的发育等,这些问题均无法回避;三.中药在纳米级粉碎后,纳米微粒表面积变大,由于纳米微粒表面的活性使他们很容易团聚在一起,这给纳米微粒的收集及其药效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困难。
现代中药的研究就是要在继承中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中药具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现代剂型,做到“有效、安全、可控”,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现代中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纳米中药一般不是简单地将中药材进行粉碎至纳米量级,而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某味药的有效部位甚至是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赋予传统中药以新的功能,如: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靶向性;降低毒副作用;呈现新的药效,拓宽原药的适应证;丰富中药的剂型选择;减少用药量,节省中药资源等。
同传统中药相比,纳米中药具有以下特点:①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减少用药量。②增强药物的靶向性。③具有缓释功能,将中药纳米粒进行一定的表面修饰后,可能使中药具有缓释作用。④呈现新的药效,拓宽原药适应症,中药加工至纳米尺寸时,由于其量子尺寸等效应导致其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从而可使中药呈现出新功能。⑤丰富中药的剂型选择,提升传统给药途径。
徐辉碧等检索了1998年~2000年美国专利中涉及纳米科技的专利,发现该类专利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专利占总数的80%以上,杨孟君在2001年一年内申请了940多件纳米中药的专利,但其申请的大部分都是中药原料药进行纳米粉碎,其专利实用性不强。
目前纳米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纳米技术对少数成分比较明确的单体有效成分进行纳米处理制成纳米制剂,或将原料药直接粉碎成纳米级,对大部分中药的纳米制剂研究还很少,主要是因为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特别是中药复方中有效部位本身就是一个“黑匣子”,中药中真正起药理作用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由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所以将其制备成纳米制剂需要克服的困难较多,因此,中药纳米制剂及技术是医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卓越同创药物研究院,未经北京卓越同创药物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17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口底恶性肿瘤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一种治疗牙龈恶性肿瘤的中药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