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氧化物粉体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2501.5 | 申请日: | 2008-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9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8 |
发明(设计)人: | 黎汉生;冯光峰;吴芹;王仕英;刘长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13/14 | 分类号: | C01B13/14;B82B3/00;C01G23/08;C01B33/12;C01G25/02;C01F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 代理人: | 张利萍 |
地址: | 100081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氧化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氧化物粉体的制备方法,属纳米材料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纳米氧化物粉体是指粒径小于100nm的粉体材料,因其具有强烈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而表现出一些新奇的性能。比如,纳米TiO2因吸收和散射紫外线能力强,可用于防晒护肤品、纤维、涂料等领域;因具有光催化活性高的性能,可用于污水处理、抗菌等方面。纳米Al2O3粉体因具有较高表面积、较高的活性,已开始应用于高纯陶瓷、人造玉石、超级过滤介质以及录音填料、磨料等方面。纳米WO3对电磁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作为太阳能利用的吸收材料及军事上的隐形材料;另因其具有半导体特性,可用作对NOx、H2S、NH3等多种气体的敏感材料等等。
纳米氧化物粉体用途如此广泛,因此,其制备方法被深入研究,主要有固相法、液相法和气相法及混合制备法。固相法能耗大,易引进杂质,所得粉末不够细,且颗粒分布不均匀或产生变形等不足,造成工业化生产困难。液相法因成本低、设备简单,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特别是以微乳液为反应介质制备纳米粉体材料成为研究热点。采用微乳液和沉淀法耦合方法制备纳米氧化物粉体(杨伯伦,贺拥军.纳米氧化镧粉体制备方法.CN1401578,2003.03.12;黄勇,杨金龙,马天,何锦涛.一种制备纳米球形氧化物粉体的方法.CN1477060,2003.06.09)可以控制所得微粒的形貌与粒径大小,但由于难以控制沉淀过程的反应速率,制备的微粒粒径分布不均匀。专利CN1593749(张金龙,严茂程,陈锋,田宝柱,孙键.一种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CN1593749,2005.03.16)公开了采用微乳液与水热处理相结合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方法。该方法中将微乳液中制得的含二氧化钛前驱体微乳液转入到高压釜中进行破乳,最终得到锐钛矿与金红石的混晶结构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这种方法虽然得到的微粒晶型较好,但其仍采用常规微乳液法进行,只是在破乳时采用水热处理。微乳液过程中仍存在反应速率难控的问题。其它液相法制备纳米氧化物粉体,如:专利CN1355138(朱强.一种生产纳米材料的方法.CN1355138,2002.06.26)公开了一种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Fe2O3,CuO,ZnO纳米材料的方法,选择Fe2O3,CuO,ZnO中的一种化合物,将其在溶剂中充分混合溶解,经过溶胶、凝胶过程而固化,经热处理得纳米氧化物粉体。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制备的产物均匀度和纯度高等优点,反应速率容易控制,但出现了严重的团聚现象。
本发明将微乳液法与溶胶-凝胶法相耦合制备纳米氧化物粉体,有效地控制了反应物初始反应速率,得到形貌规整,粒径小,分布均匀的微粒。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反相微乳液为反应介质,采用微乳液界面溶胶凝胶过程制备纳米氧化物粉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颗粒形貌和大小可控、生产方法简单的制备纳米氧化物粉体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配制W/O微乳液和含金属化合物与螯合剂形成的配合物溶液;2)将配合物溶液加入到W/O微乳液中,充分搅拌在20~80℃条件下回流充分反应,得到含金属氧化物前驱体凝胶微粒的微乳液;3)将含有凝胶微粒微乳液进行破乳、离心分离、洗涤、干燥后得到金属氧化物前驱体干凝胶;4)前驱体干凝胶在300~700℃下煅烧后得到所需的氧化物纳米粉体材料。
W/O微乳液组成包括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和水相四部分。所采用的表面活性剂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采用的助表面活性剂为C4~C10的中等碳链长度直链醇;油相为C5~C16的烷烃;水相采用NaOH或KOH或氨水或有机胺溶液进行调节pH值范围7~12。
W/O微乳液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比决定体系中水核尺寸,在3~10范围内;醇与表面活性的物质的量比影响着水/油界面的稳定性,在0~12范围内;油与表面活性剂的体积比反映了体系中单位体积含有的水核数目,在0.15~1.5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25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