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甲醇生产二甲醚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2833.3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44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郭湘波;杨克勇;常学良;李强;鲁维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3/04 | 分类号: | C07C43/04;C07C41/09;B01J29/80;B01J29/9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醇 生产 甲醚 方法 | ||
1.一种从甲醇生产二甲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列步 骤:
甲醇原料进入催化剂可流化的反应器与催化剂接触进行脱水反应, 脱水反应物流经气固分离器对催化剂进行分离而得到积炭催化剂和脱 水反应产物,
其中,所述积炭催化剂部分或全部进入再生器进行连续或间歇烧焦 再生,再生催化剂重新返回反应器与甲醇原料接触反应,
其中,所述脱水反应产物进入包括吸收塔和二甲醚精馏塔以及任选 的甲醇回收塔的分离设备;在二甲醚精馏塔的上部得到主要含二甲醚的 产品物流,在二甲醚精馏塔的塔顶得到夹带二甲醚和/或甲醇的不凝气, 所述不凝气进入吸收塔通过吸收液来吸收所夹带的二甲醚和/或甲醇, 二甲醚精馏塔的塔釜液基本上由未转化的甲醇和水组成;二甲醚精馏塔 的塔釜液任选地经甲醇回收塔分离,在甲醇回收塔的上部得到甲醇,塔 底得到废水,并且
其中所述吸收塔所用的吸收液为二甲醚精馏塔的塔底液和/或甲醇 回收塔的塔底废水。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醇原料中甲醇的含 量为5-100重%。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是不含无机氧 化物和粘土的Y系列沸石和任选的其它分子筛。
4.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含无机氧化物、 粘土、Y系列沸石和任选的其它分子筛。
5.按照权利要求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分子筛选自 中孔沸石、Beta沸石、SAPO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几种。
6.按照权利要求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分子筛与Y 系列沸石的重量比为0-10。
7.按照权利要求1、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Y系列沸石 选自Y、HY、REY、REHY、USY、REUSY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 合物。
8.按照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孔沸石包括ZRP系 列、ZSP系列、ZSM系列沸石及其衍生或改性沸石。
9.按照权利要求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氧化物选自 氧化铝、氧化硅、无定型硅铝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粘土为高 岭土或/和多水高岭土。
10.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反应的反应条件 如下:温度100~550℃,压力1~1000kPa,催化剂与甲醇原料的重量比 为0.001~50,重时空速0.01~100h-1。
11.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积炭催化剂中参与烧 焦的部分占积炭催化剂总重量的0.5-100%。
12.按照权利要求1或1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部分积炭催化剂进 入再生器进行烧焦再生的情况下,剩余的积炭催化剂返回反应器,所述 部分积炭催化剂占积炭催化剂总重量的0.5-99%。
13.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为单段再生或两 段再生,所述再生催化剂为部分再生催化剂或/和完全再生催化剂。
14.按照权利要求3或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Y系列沸石 的催化剂选自新鲜的催化剂、再生催化剂、半再生催化剂、待生催化剂 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15.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可流化的反应 器选自流化床、提升管、下行式输送线反应器、由提升管与流化床构成 的复合反应器、由提升管与下行式输送线构成的复合反应器、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提升管构成的复合反应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流化床构成 的复合反应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下行式输送线构成的复合反应器, 上述每种反应器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区。
16.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再生催化剂在返回反应器 前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换热方式冷却至100~6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28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