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2861.5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孙英杰;张华;褚衍洋;徐迪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任凤华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垃圾 渗滤 方法 及其 专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及其专用装置。
背景技术
国外大量的实验室及现场实验研究表明,渗滤液回灌具有加速填埋场稳定化、改善渗滤液水质、提高垃圾产气速率、加速沉降、降低填埋场运行费用等优势。但是在采用新鲜垃圾填埋层进行渗滤液回灌处理实践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回灌过程中渗滤液水质较长时间维持酸化、有机物浓度难以下降以及氨态氮浓度高。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做了许多工作,国外在进行渗滤液回灌的同时,采取了调节渗滤液pH值、添加营养、控制温度、接种微生物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由于发达国家垃圾中的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较低,填埋初期进行的渗滤液回灌导致的有机酸积累问题并不严重。与发达国家的垃圾相比,我国垃圾中厨余等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含量较高,填埋初期进行的渗滤液回灌引起的有机酸积累和氨态氮浓度高的问题很严重,国外的一些有效回灌控制措施不适合我国渗滤液回灌现状,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回灌模式。
填埋场渗滤液具有水质复杂、水量波动大、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等特性。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方法都已用于渗滤液的处理,但大都遇到出水达标困难、处理成本较高、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渗滤液处理在填埋场日常管理中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有研究表明,矿化垃圾具有很好的处理渗滤液以及其他废水的能力。对于渗滤液的处理,在较低水力和有机负荷的条件下,经过高度为2m的矿化垃圾层的过滤和生物处理后,出水COD值可以稳定达到国家GB16997-1997三级标准,即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出水COD浓度甚至还可以更低;研究中还发现,矿化垃圾还具有很好的氨态氮的去除作用。
根据渗滤液回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化垃圾对渗滤液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以将渗滤液回灌与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的过程结合起来,即新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经矿化垃圾处理后,再回灌到新鲜垃圾填埋层中。这样,由于经过矿化垃圾处理后渗滤液的水质有所改善,再回灌到新鲜垃圾填埋层中即可解决越灌越浓的问题,由此达到加速垃圾稳定化、缩短垃圾填埋周期、减少渗滤液处理量和处理成本的目的。
还有研究表明,用矿化垃圾处理渗滤液,渗滤液的COD和氨态氮的去除率都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并且由于矿化垃圾粒度过细(d≤6mm),反应床运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床层渗透性能降低、出水水质恶化。针对由于堵塞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设计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渗滤液回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装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装置,包括一个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和分别与之串联的至少两个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所述至少两个用于填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间没有连接关系;
所述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和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均包括池体、布水装置;
所述池体的底部设有通孔;
所述布水装置用于向所述池体中导入垃圾渗滤液。
为了便于渗滤液的收集,所述池体底部的通孔的直径为1-3cm。
本发明的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装置中还设有水泵,用于将所述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产生的渗滤液导入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的布水装置中、将所述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处理过的渗滤液导入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的布水装置中。
所述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和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的池体底部的通孔还分别连接有收集管,分别用于收集所述两种反应器的渗滤液。
本发明的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和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均可采用表面复氧反应器、厌氧反应器、自然通风反应器和好氧反应器中的任一种:
所述表面复氧反应器是指所述反应器不设通风管,所述收集管上设有阀门,且阀门常关,所述池体顶部不设盖子;
所述厌氧反应器是指所述反应器不设通风管,所述收集管上设有阀门,且阀门关闭,所述池体顶部设有盖子;
所述自然通风反应器是指所述反应器设有通风管,所述收集管上设有阀门,且阀门常开,所述池体顶部不设盖子;
所述好氧反应器是指所述反应器设有通风管,所述收集管上设有阀门,且阀门 常开,所述池体顶部不设盖子,并对所述反应器进行人工通风。
综合考虑通风效果和降水的影响,所述通风管的内径为2-3cm,所述通风管在所述用于填装待处理垃圾的反应器和用于填装矿化垃圾的反应器中的放置密度为1-3个通风管/m2,所述通风管的底部与渗滤液收集管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2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