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及其模式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3651.8 | 申请日: | 2008-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56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邢怀飞;刘育梁;李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8B13/00 | 分类号: | G08B13/00;G08B25/00;G08B31/00;G01H9/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汤保平 |
地址: | 100083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周界 安全管理 系统 及其 模式识别 方法 | ||
1.一种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含:
一光源;
一复用系统,该复用系统的输入端采用光纤与光源连接,该复用系统起到光纤通道复用的作用;
一光纤传感器阵列,该光纤传感器阵列的输入端采用光纤与复用系统的输出端连接,该光纤传感器阵列包含多个串连连接的地震动传感器,敏感外界侵入事件所引起的地震动信号,可以实现远距离多点监测;
一解调系统,该解调系统的输入端与复用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并恢复出光纤传感器阵列所敏感的外界物理量的变化;
一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该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的输入端与解调系统的输出端连接,对解调系统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并识别;
一报警管理系统,该报警管理系统的输入端与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根据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报警,管理和外界的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系统包含:
一光电转换模块,该模块输入端通过光纤与复用系统的输出端连接,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
一数模转换模块,该模块输入端与光电转换模块输出端相连接,把模拟电信号转化成数字电信号;
一多数字信号处理板模块,该模块输入端与数模转换模块输出端连接,接收来自数模转换模块的信号并进行运算处理,恢复出由多个光纤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震动信号,并对地震动信号进行处理和识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报警管理系统包含:
一总线,负责多数字信号处理板与主机之间的通信;
一主机,作为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的运算核心;
一侵入日志数据库,通过用户界面接口与主机进行通信,记录周界中侵入日志;
一特征数据库,通过用户界面接口与主机进行通信,记录周界安全中各种入侵事件特征;
一通信模块,该模块通过主机进行管理,负责与外界的通信;
一用户界面,该用户界面是基于主机上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该界面对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进行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侵入日志数据库包含:侵入时间、侵入事件的类型、侵入事件发生的地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特征数据库包含:
侵入事件所引起的地震动原始信号;
经过特征提取后的不同侵入事件的特征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通信模块包含如下特征:
一个串口可以实现报警日志的传输,与其它安防方式,利用视频、红外进行融合,进行通信和结果融合;
通过以太网口直接与局域网相连,具有远程登录和管理功能;
以实现侵入事件地震动信号远程实时传输。
7.一种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的模式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信号输入步骤,该步骤是接收解调系统所恢复出的侵入信号;
步骤2:信号预处理步骤,该步骤对信号输入步骤的信号进行去噪的预处理;
步骤3:特征提取步骤,该步骤通过对信号的变换和统计,提取出不同侵入事件的本质属性,为进一步的识别做好准备;
步骤4:分类器的设计步骤,该步骤构造对侵入信号分类所使用的分类器模型;
步骤5:学习步骤,该学习步骤包含在特征提取步骤和分类器设计步骤之间,对特征库中不同事件的特征参量,不断的输入到已经设计好的分类器中,当分类性能达到最好时,学习步骤完成,这时,保存已经学习好的分类器参数;
步骤6:输出结果,该步骤给出侵入事件所发生的类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纤周界安全管理系统的模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信号预处理步骤包含以下步骤:
信号的分帧、加窗步骤,该步骤负责对连续侵入信号分成若干个数据帧,以满足进一步处理、识别的需要;
信号的去噪步骤,该步骤负责去除外界噪声的影响,改善侵入信号的信噪比,提高系统的探测和识别准确率;
侵入信号的探测步骤,该步骤对去噪后的信号进行探测,以确定该信号是否表示已经有侵入事件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36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