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硫化铋晶须的制备方法及制备得到的硫化铋晶须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4084.8 | 申请日: | 200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1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马峻峰;刘俊;任仰;林波涛;姜晓辉;孙勇;刘振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30B29/46 | 分类号: | C30B29/46;C30B29/62;C30B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化 铋晶须 制备 方法 得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领域,具体涉及硫化铋晶须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背景技术:
作为V-VI半导体化合物,硫化铋由于其良好的光电、光敏、红外特性及热电效应等受到广泛关注,在电子领域展现出崭新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随着材料维度的降低,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干涉效应、量子隧穿效应、库仑阻塞效应等对材料的光、电、磁、热、力学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维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作中起到了互连和功能单元的作用,被广泛地应用于光电元器件,如制作发光二极管、室温场效应晶体管(FETs)、量子线/量子点激光器等。因此,制备一维半导体材料已成为半导体材料应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1998年,Mater.Lett.第35卷116-119页上报道了采用乙醇作溶剂,溶剂热合成硫化铋微米棒,但该方法制备的产物粒径不均匀;此外,2007年,J.Cryst.Growth第306卷159-165页上报道了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溶剂热法制备硫化铋纳米棒,然而这种方法需要添加有机溶剂。2008年初,发明人在Ceramics Internatioal第34卷249-251发表其先期研究成果文章,报道采用氢氧化钾(0.025M)作为矿化剂水热合成硫化铋棒状微晶,可以得到平均直径100~200nm,平均长度10um的硫化铋棒状微晶(照片参见图2c)),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产品对矿化剂用量非常敏感,制备过程中控制性较差,得到的产品形态均匀性稍差,不能得到大小和长度较为均一的硫化铋晶须。
晶须(Whiskers)是一种纤维状单晶体,横断面近乎一致,内外结构高度完整,长径比一般在5~1000以上,直径通常在100nm~100μm之间;比较于传统硫化铋微晶,硫化铋晶须的发光性能更为突出,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相容性、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和再生性能,其特有的一维结构在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作中起到了互连和功能单元的作用,被广泛的应用于光电元器件。目前,尚无制备硫化铋晶须的公开文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硫化铋晶须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硫化铋晶须。
本发明以硫脲CS(NH2)2和硝酸铋为原料,以LiOH为矿化剂与蒸馏水构成水热前驱体;在200℃的范围内进行水热反应16h,合成得到的沉淀产物即为硫化铋晶须。
所述水热前驱体中的LiOH浓度为1.0~1.5M,优选为1.0M。
具体的,硫化铋晶须制备方法主要步骤如下:
1)制备水热前驱体:按摩尔比1∶2,将Bi(NO3)3·5H2O和CS(NH2)2混合,按设定浓度加入LiOH固体和蒸馏水;
2)水热反应:将水热前驱体在室温下搅拌1h后转移到聚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高压釜中,装填容积占50%,然后进行水热反应;
3)洗涤干燥:滤出沉淀物经蒸馏水洗涤和无水乙醇洗涤后,于70℃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目标产物硫化铋晶须。
其中,所述步骤3)采用蒸馏水及无水乙醇洗涤:蒸馏水洗涤次数为3次,无水乙醇洗涤次数为3次。
由上述制备方法能得到硫化铋晶须。
所述硫化铋晶须,为平均直径为200~300nm、长度为20μm或以上的硫化铋晶须。最优选的,为分散均匀、平均直径约为250nm,长度约为20μm的硫化铋晶须。
采用以上方案,本发明首次提出以LiOH作为矿化剂,水热法合成硫化铋晶须。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调节矿化剂的浓度来实现结晶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控制生长。采用1.0M LiOH作为矿化剂,在200℃温度下水热反应16h可制得分散均匀、平均直径约为250nm,长度约为20μm的硫化铋晶须。该方法矿化剂浓度和用量易于调控,通过水热合成过程获得的晶须均匀性好,产品形貌可控,适合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在不同浓度LiOH矿化剂条件下,200℃、16h水热反应制备的Bi2S3样品的SEM图片:(a)0M(不加矿化剂),(b)0.5M,(c)1.0M,和(d)1.5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未经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40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沌电路三维相图示波器立体显示转换系统
- 下一篇:仓储物料输送破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