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承载状态同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4539.6 | 申请日: | 2008-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8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娟;姜怡华;熊春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12/06 | 分类号: | H04W12/06;H04W56/00;H04W76/02;H04W76/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颖玲;王黎延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承载 状态 同步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一种实现承载状态同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A、移动管理实体MME向用户设备UE发送携带有自身EPS承载状态信息的请求信令;
B、UE根据接收到的所述信令将分配给非激活态承载的资源删除,之后,向MME返回包含UE自身EPS承载状态信息的响应信令;
C、MME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响应信令,将分配给非激活态承载的资源删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之前进一步包括:
信令或数据触发服务请求过程,完成非接入层NAS鉴权、并建立承载后,由服务接口网关向MME返回承载更新响应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令或数据触发服务请求过程时,步骤A之前进一步包括:
UE通过演进的基站eNode B将服务请求消息发送给MME进行NAS鉴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令触发服务请求过程中不需要建立S1接口承载时,所述请求信令为NAS下行直传消息,所述响应信令为NAS应答消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令触发服务请求过程中需要建立S1接口承载、或者数据触发服务请求过程时,所述请求信令为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所述响应信令为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信令触发服务请求过程中需要建立S1接口承载时,所述EPS承载状态信息包含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的NAS协议数据单元PDU中,或者包含于所述NAS PDU的会话管理配置消息中;
当数据触发服务请求过程时,所述EPS承载状态信息包含于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或初始上下文建立完成消息的NAS PDU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PS承载 状态信息中包括:EPS承载标识、以及承载的会话管理状态。
8.一种实现承载状态同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于用户设备UE中,该装置包括:数据接收模块、承载状态管理模块、资源删除模块、消息生成模块、以及数据发送模块;其中,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移动管理实体MME发来的携带有MME自身EPS承载状态信息的请求信令,并将所述请求信令发送给资源删除模块、以及承载状态管理模块;
承载状态管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请求信令中的EPS承载状态信息,修改自身所属装置的EPS承载状态信息,将修改后的EPS承载状态信息发送给消息生成模块;
资源删除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请求信令中携带的EPS承载状态信息,将分配给非激活态承载的资源删除;
消息生成模块,用于生成携带有自身所属装置EPS承载状态信息的响应信令,并将所述响应信令发送给数据发送模块;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响应信令发送给MME。
9.一种实现承载状态同步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于移动管理实体MME中,该装置包括:消息生成模块、数据发送模块、数据接收模块、承载状态管理模块、以及资源删除模块;其中,
消息生成模块,用于向承载状态管理模块读取自身所属装置的EPS承载状态信息,生成携带有所述EPS承载状态信息的请求信令,并将所述请求信令发送给数据发送模块;
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请求信令发送给用户设备UE;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接收UE发来的携带有UE自身EPS承载状态信息的响应信令,并将所述请求信令发送给资源删除模块、以及承载状态管理模块;
承载状态管理模块,用于消息生成模块读取所述EPS承载状态信息时,向消息生成模块返回所述EPS承载状态信息;还用于根据所述响应信令中携带的EPS承载状态信息修改自身所属装置的EPS承载状态信息;
资源删除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响应信令中携带的EPS承载状态信息,将分配给非激活态承载的资源删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453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