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条件下实现短程深度脱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4989.5 | 申请日: | 2008-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彭永臻;杨庆;李凌云;甘一萍;常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燕慧 |
地址: | 1001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条件下 实现 短程 深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氮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实现方法,尤其是能够在低温条件下实现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的方法,适用于寒冷地区的含氮工业废水处理和城镇污水深度处理。
背景技术
随着工农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加快了对水环境治理的步伐,污水处理率有了较大提高,然而缓流水体富营养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水体中的限制性营养物质--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生物硝化反硝化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污水脱氮方法。传统硝化作用分两步进行。首先,氨氧化菌(AOB)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而后,由亚硝酸氧化菌(NOB)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是在缺氧及存在有机碳源的条件下,由反硝化菌将亚硝酸盐及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但当处理低C/N比废水(如某些以居民生活污水为主的城市污水)时,由于碳源不足或水温波动等原因,脱氮效率较低。
温度是活性污泥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活性与温度成正比关系。大部分微生物随着温度的降低活性减弱,对于污水生物脱氮系统,最佳温度在25-35℃范围内,在10-25℃范围内可以进行反应,但速率较慢,低于5℃脱氮反应难于进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温度一般在15-26℃左右,即使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一般也不会低于8℃。但是较低的温度却对实现短程生物脱氮极为不利。短程生物脱氮技术是将生物硝化过程控制在氨氧化阶段,而后直接进行反硝化,不但节省了NO2--N进一步曝气氧化所需的能源,而且也节省了反硝化NO3--N过程所需的碳源。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对于提高脱氮效率、节省能源和碳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实现短程生物脱氮的最佳温度在30-33℃,最低的实现温度也不应低于18℃。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城市污水厂如何实现中低温(11-25℃)短程深度脱氮具有重要的意义。
SBR工艺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的简称,它的处理装置只有一个SBR反应池,进水、反应、沉淀、排水等步骤均在此反应池中进行,是一种常规的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SBR工艺具有运行方式灵活、可控性好等优点,因此是研究短程深度脱氮实现方法及稳定性问题的最佳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低温条件下实现短程深度脱氮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在温度为25℃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实时控制的方法实现短程深度脱氮,同时通过排泥逐步淘汰亚硝酸氧化细菌,优化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然后缓慢降温,最终实现低温条件下的短程深度脱氮,具体步骤如下(如图1所示):
1)短程深度脱氮启动阶段:
I进水根据进水量确定进水时间,并通过控制器对计时器进行设定,启动进水泵将待处理的废水注入SBR反应器,当达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后,关闭进水泵和进水阀门,进入第II道工序;
II曝气打开进气阀门,启动鼓风机,对反应系统进行曝气,系统同时开始计时,当曝气时间大于30min后,开始通过pH传感器采集pH值信号,采集的pH值电流信号经变送器输入模拟数字转换器A/D,转换成数字信号,将数字信号输入过程实时控制器,经过滤波和求导计算,当满足pH值一阶导数由负变正并保持10min时,或当曝气时间超过480min,仍没有出现变化点时表征硝化过程结束,将输出信号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A转换成电流信号,传达至控制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关闭鼓风机及进气阀,停止曝气;
氨氧化反应是一个产酸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pH值会一直下降,当反应结束时产酸停止,由于CO2被大量吹脱,pH值会由下降变为上升,根据以上特征点,停止曝气,由于亚硝酸氧化菌必须在氨氧化细菌产生亚硝酸盐后方可生长,因此,如果在氨氮刚好氧化完成时或之前停止曝气,亚硝酸盐将有所累积,应用实时控制策略,既可以保证氨氮被完全氧化,又防止了亚硝酸盐的进一步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49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