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5457.3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9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24 |
发明(设计)人: | 郭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66;C02F1/52;C02F3/30;C02F10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镇勇 |
地址: | 236800安徽省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酵 污水处理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酵废液的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生产酒精、总溶剂的过程中,由于发酵醪中产物浓度较低(酒精含量7%~12%,总溶剂1.8%~2.6%),生产一吨的产品,需要排出30~50吨的糟液。糟液经板框过滤、离心机离心分离出固体糟后,废液中仍然含有大量的SS和COD,直接外排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需要对其进一步的处理。
现有技术中的发酵糟液的废液处理一般是经过一级全糟厌氧发酵、过滤、一级沉淀、二级厌氧发酵、二级沉淀、好氧处理后达标排放,污泥做肥料。
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设备投资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处理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包括步骤:
首先,对所述发酵糟液进行pH调整和沉淀处理,调整后的pH值范围为4.0~7.0;
然后,对经沉淀处理后的清液进行厌氧发酵处理;
再对经厌氧处理后的清液进行好氧处理。
本发明的上述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的应用,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用于对以下至少一种物质的发酵糟液进行处理:
小麦、木薯、薯干、高粱、玉米。
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所述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及其应用,由于首先将发酵糟液的pH值调整为4.0~7.0,并进行沉淀处理;然后对经沉淀处理后的清液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和好氧处理。可以用于对小麦、木薯、薯干、高粱、玉米等物质的发酵糟液进行处理,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具体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小麦糟液固液分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首先,对小麦或其它物质发酵后的发酵糟液进行pH调整和沉淀处理,调整后的pH值范围为4.0~7.0;然后,对经沉淀处理后的清液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再对经厌氧处理后的清液进行好氧处理。
进行pH值调整时可以采用碱性物质进行调整,如石灰、碱石灰、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碱性物质。
在沉淀处理的过程中可以添加絮凝剂,絮凝剂的添加浓度可以为10ppm~500ppm,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其它的浓度。絮凝剂可以采用壳聚糖、聚丙烯酰胺、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也可以选用其它的絮凝剂。添加絮凝剂后可以在循环罐内自然沉淀2~10小时,沉淀后的上清液可以直接进入厌氧系统,沉淀后的沉淀物可以经过滤处理,过滤处理后的清液进入厌氧系统过滤处理后的沉淀物可以用于制做DDG蛋白饲料等。
厌氧发酵处理可以采用一级、两级、或多级厌氧处理。采用两级厌氧发酵处理时,一级厌氧发酵处理可以采用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发酵处理工艺,二级厌氧发酵处理可以采用IC(Internal Circulation,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厌氧发酵处理工艺。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其它的厌氧处理工艺。厌氧发酵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烘干饲料或发电,或作为燃料应用等。
好氧处理可以采用CAST(Cyclic Activaled Sludge Technolohy,循环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或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等,也可以选用其它的处理工艺。
本发明的上述的发酵糟液污水处理的方法的应用,该方法可以用于对小麦、木薯、薯干、高粱、玉米等一种或多种物质的发酵糟液进行处理,也可以用于对其它的物质进行处理。
具体实施的过程可以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福祥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54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