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痛经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5826.9 | 申请日: | 2008-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64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17 |
发明(设计)人: | 颜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仁和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6 | 分类号: | A61K36/9066;A61K9/20;A61K9/48;A61K9/16;A61P15/00;A61K35/3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69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痛经 药物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痛经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此种痛经在正常分娩后疼痛多可缓解或消失。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本病属妇科临床的常见病,据有关调查表明,痛经的发病率为33.19%。
痛经,祖国医学亦称″痛经″又名″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本病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至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月水来腹痛候》对本病的病因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曰:″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明·《景岳全书·妇人规·经期腹痛》指出:″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揉可按为虚,拒按拒揉为实。″可见周期性小腹疼痛虽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
本发明是挖掘民间秘方,采用十几种稀有名贵中药材,经临床多方面研究精心科学配制而成,经过历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的功效。能迅速缓解妇女月经痛,腹部疼痛、压痛、神经痛等经期疾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治疗痛经的药物组合。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该药物组合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是由药效成分和/或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其中所述的药效成分是由下列原料制成的(份为重量单位):
1.处方:
黄芪100-300份 党参100-300份 肉桂100-200份
川芎100-300份 当归100-300份 白术100-200份
茯苓100-200份 益母草100-200份 丹皮100-200份
阿胶100-200份 附子100-200份 厚朴100-200份
补骨脂100-200份 吴茱萸100-200份 菟丝子100-200份
红花100-200份 香附100-200份 郁金100-200份
优选下列原料制成的活性成分,疗效更佳:
黄芪200份 党参200份 肉桂150份
川芎200份 当归200份 白术150份
茯苓150份 益母草100份 丹皮150份
阿胶100份 附子150份 厚朴150份
补骨脂150份 吴茱萸150份 菟丝子150份
红花100份 香附100份 郁金100份
本发明所述中药的药效成分制备方法可以是将原料分别干燥,研粉,混合。也可以是采用中药制药的常规方法制备。这些制药常规方法可以是水提醇沉或醇提水沉法,此外还有其他提取方法,具体参见曹春林主编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制剂学》。
优选采用下列制备方法制备:
2.制备工艺
(1)黄芪、川芎加85%乙醇浸渍二次,第一次浸渍48小时,第二次浸渍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状,85℃以下真空干燥成干膏;
(2)其余党参、肉桂、当归、白术、茯苓、益母草、丹皮、阿胶、附子、厚朴、补骨脂、吴茱萸、菟丝子、红花、香附、郁金等药材加10倍水煎煮三次,第一次1小时,第二、三次0.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滤液煮沸后加入阿胶,搅拌使溶化,减压浓缩成1.08~1.14(50~60℃)的清膏,加2.8倍量乙醇,搅匀,加热至60℃,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状,85℃以下真空干燥成干膏;
(3)将步骤(1)所得干膏与步骤(2)所得干膏混合,粉碎成细粉,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颗粒、片、胶囊等不同制剂。
采用上述中药原料相互配伍及其制备方法,全方具有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的功效。能迅速缓解妇女月经痛,腹部疼痛、压痛、神经痛等经期疾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仁和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仁和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58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促动力素1受体
- 下一篇:位去偏斜IO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