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管内加热节油及纳米加热带制造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6099.8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854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昌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昌盛 |
主分类号: | F02M31/125 | 分类号: | F02M31/125;F02M2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400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加热 节油 纳米 热带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燃油管内加热节油及纳米加热带制造的方法
技术背景
汽车燃油尤其是柴油在环境温度过低时会凝固,导致发动机起动运行困难。司机常采用明火烧烤油箱油管升温,这种方法即不方便也不安全,尤其现代汽车的储油箱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已不容许再用明火烧烤加热。
由于世界石油资源的不断困乏,致使燃油价格持续上涨,市场上已经常出现无油可供的现象,节省燃油减少排气污染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利用纳米材料在常温下吸热,再辐射远红外波能原理制成的节油产品种类繁多,这类节油产品具有对油分子产生谐振,促使油分子间松散,易于雾化充分燃烧的功能,经实践证明具有值得推广的节能减排效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汽车输油管内直接对燃油加热的纳米谐振节油及内加热用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制造的方法,具有值得推广的节能减排效能。
本汽车燃油管内加热节油产品在设计上,巧妙地将燃油加热与纳米远红外谐振节能减排功能结合在一起。
此目的的实现方法是采用原创的“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穿入自油箱至高压油泵的燃油管内,用特制接头将车载电源引入加热带,实现在燃油管内直接对燃油加热消除燃油的凝固,同时产生强劲的纳米远红外辐射波对燃油分子谐振。
现代汽车储油箱的出油管大都与非接触式油位传感器制成一体,对这段出油管则是将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预先设置在其传感器的出油管内,一端与电源插座连接,制成带有内加热功能的新型油位传感器总成,与前述输油管内发热带配合,实现自油箱内至高压油泵的全程的输油管进行加热。
所述的特制接头中心为一通孔,两端均制有螺纹,外部中段设有电源插座,插座内设有惯穿内外的导体插针。
所述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的结构:中心设有两根平行布置的导线,在平行导线中间包敷自限温半导体发热材料芯层,在芯层外包敷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中间层,外面包敷透明高分子绝缘护套外层。
本发明的“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具有PTC材料的自限温功能,加热功率随被加热物的温度升高而减小,当接近自身居里温度点时呈现阻断状态,因此不需另设测控温元件,无接点,无明火,安全可靠。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直接被半导体发热材料接触加热,会产生很强的远红外辐射波,该辐射波透过透明高分子外层直接对燃油分子接触谐振,促使油分子间松散,易于雾化充分燃烧,能达到较高的节能减排功效。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的剖视图。
附图2、是本发明的特制接头的剖视图。
附图3、是本发明带有内加热功能的新型油位传感器总成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法
参见附图1,本发明的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的结构是:中心设有两根平行布置的导线1,在平行导线中间包敷自限温半导体发热材料芯层2,在芯层外包敷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中间层3,外面包敷透明高分子绝缘护套外层4。
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的制备方法:
1、自限温半导体发热材料的制备。由高分子材料为基础与碳黑微粉或石墨微粉按所需比例共混经挤出造粒或密炼压片切粒,再用塑料挤出工艺将其包敷在两根平行导线1上面制成自限温半导体发热材料芯层2。采取不同比例配方可制得每米不同功率与不同居里温度的半导体发热材料。
2、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的制备。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与3-30%的纳米远红外微粉共混,采用上面同样工艺制得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中间层3。也可用液体粘合浆料与纳米远红外微粉共混后用浸涂法制得纳米远红外辐射材料中间层3。
3、采用塑料挤出工艺将透明、耐油、耐老化、耐高低温的高分子材料包敷在外层制得透明绝缘护套外层4。
参见附图2,本发明的特制接头中心为一通孔,两端均制有螺纹2、1和2、2,外部中段设有电源插座2、3,插座内设有惯穿内外的导体插针2、4。
参见附图3,带有内加热功能的新型油位传感器总成,由基座3、6,出油管3、1,回油管3、7,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3、2,插座3、3,出油孔3、4,回油孔3、5,磁性浮子3、8,油位传感器感应接收管3、9,插座内惯穿内外的导体插针3、10构成。其自限温纳米远红外加热带3、2穿在出油管3、1内,一端的导线与插座内惯穿内外的导体插针3、10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昌盛,未经张昌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609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永磁力发动机
- 下一篇:高速点火热爆脉冲吹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