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凹型卷板运输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7201.6 | 申请日: | 2008-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8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涛 |
主分类号: | B65D61/00 | 分类号: | B65D61/00;B65D71/00;B65D7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8000江西省新余市劳***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凹型卷板 运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输架,特别是一种用于运输筒型材料如: 卷板钢材、卷筒纸等的凹型卷板运输架。
背景技术:
在现有筒型材料的运输中(这里主指卷板钢材),对筒型材料 在运输车辆上的固定一般采取的是在筒型材料与车辆的板面间塞上木楔或功能 相似的块状物,然后再用钢绳捆绑紧。该种固定方式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是:1、 固定不稳固,因为在运输中随着车辆的颠簸,塞在筒型材料与车辆间的木楔或 块状物很易发生位移,一旦木楔位移,筒型材料就很易滚动;2、在运输安全性 上存有隐患,因为该方式固定不稳固,很易产生筒型材料的滚动,而筒型材料 的滚动则直接影响车辆重心的稳定和其行使易发生偏移,从而对安全构成威胁。 3、材料易损坏,因为固定方式不稳固,易产生筒型材料在车厢中的滚动,一滚 动即会发生碰撞,而频繁的碰撞显然会使运物遭受损坏。4、操作繁琐费力,不 仅每次固定要带上不少的木楔或块状物和钢绳,而且在捆绑固定操作中很费力, 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筒型材料在运输中其固定方式所 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凹型卷板运输架,它可使筒型材料在运输中的固定方式 操作简便,并且固定稳固、安全性好、不损伤运物。
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一种凹型卷板运输架,其特征 在于,一长方架体,架体的上表面设有一道以上垂直架体轴向的凹陷。
凹陷为弧形凹陷,为使架体所支撑强度与用材达到优化,在弧形凹陷相 间的架体中设有剪刀撑。
为使有良好的稳固性,架体的上表面由一经压成型的整板构成。
为防止运物磨损,在弧形凹陷的上表面设有一层耐磨的柔弹性材料。
为使运输架可适应不同尺寸的筒型运物,凹陷为方形凹陷,在方形凹陷 的三个面设有可伸缩的支撑架,为使架体所支撑强度与用材达到优化,在方形 凹陷相间的架体中设有剪刀撑。
为防止运物磨损,支撑架的上表面设有一层耐磨的柔弹性材料。
长方架体其结构为组合式,即由二段以上架体经可拆式连接构成,每段 架体上有一道以上垂直架体轴向的弧形或方形凹陷。
为保证运物固定稳固,在架体上表面,设有捆紧运物的绳体。
本发明的效果在于:1、固定运物的方式操作简便省力,效率高,因为固 定仅需将筒型运物放入架体中的凹陷并用邦迪丝带系上即可,而不象现有的固 定方式需多处加塞木楔并要用多道绳索捆绑,费时费力;2、运物固定稳固,这 在于架体上表面设有凹陷,筒型运物放入其内正好与其相吻合,加上还有两道 绳索绑紧,筒型运物与架体成为一紧密体,无论车辆怎样颠簸,筒型运物也不 会出现任何随意滚动的情况;3、运输的安全性好,因为在运输中不会出现筒型 运物滚动的情况,所以车辆的重心可一直保持稳定,从而使行使安全。4、材料 不易损坏,这因为,其一固定方式稳固,筒型材料不会在车厢中的滚动,也就 不会产生碰撞现象;其二,弧形凹陷的表面设有一层耐磨的柔弹性材料,它可 对运物实施很好地保护。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附图1,本运输架主要由底梁1、支撑框2、弧形凹3和 捆绑绳体4构成。底梁1和支撑框2的框架材料可为槽钢,也可为高机械强度 的塑料或其它质轻高机械强度的材料。支撑框2中的支撑架为剪刀撑,因为剪 刀撑的稳定性好,材料省。支撑框2可为可拆卸方式固定在底梁上,也可直接 以焊接方式固定在底梁上。弧形凹3的材料为钢板,也可为其它板材,它与底 梁1和支撑框2为固定连接。运输架上数个弧形凹3及数个支撑框2的上表面 可由一整钢板经压制构成,它可使运输架有极好的抗拉性。弧形凹3的上表面 设有一橡胶板层5,它可较好地防止运物磨损。橡胶板层5也可为其它耐磨的柔 弹性材料层。捆绑绳体4设在支撑框2的上表面,它为邦迪丝带,因邦迪丝带 有很好的抗拉性,也可为其它抗拉性强的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涛,未经李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72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