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7543.8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19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朝晖;秦仁杰;周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4;E03F5/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立武 |
地址: | 410076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过滤 渗透 井浅层 排除 道路 积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路堤高度降低后的高速公路的下穿式被交道路积水排除方法。
背景技术
为降低高速公路路基填土高度,同时保证下穿式被交道路所汇集的地面雨水能及时排除,在一般降雨强度下不影响被交道路的正常通行,常用的排水方法主要有雨棚排水、蒸发池排水和渗坑或渗沟排水等方法。其中雨棚排水的主要缺陷是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容易老化,造价高,雨棚的更换与维修费用较大。而且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通道内积水;蒸发池排水的主要缺陷是占地较多,造价相应偏大,而且在下暴雨时无法满足排水要求,也容易造成下穿道路积水;而渗坑或渗沟排水方式虽对路面径流有一定的截流和渗滤净化作用,但排水效果不好,尤其是遇到暴雨天气时,排水慢易积水,影响下穿道路正常通行,还有可能对周边环境及地下水产生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使下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经汇集去污处理后渗透到浅层地下透水土层中,并补给地下水,从而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所述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参照图1,是利用蛭石格栅良好的过滤净化去污与渗透能力达到净化处理道路地表径流污染物并实现净化水排出的目的。即在道路主线1与下穿式被交道路2之交叉道路两侧边沟3或暗沟下设一集水井4。集水井4侧边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中设一渗透井6。该渗透井6的池底为具有良好过滤与渗透功能的蛭石格栅7。所述集水井4与所述渗透井6之间用排水管5连接。利用所述渗透井6池底的格栅7通过过滤方式与进一步的渗透方式去除上述边沟或暗沟及渗透井中的悬浮物、氨氮、重金属离子一类污染物,从而获得经过净化处理的净化水渗透排出。
本发明的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方法投入使用时,所使用的集水井4置于路侧边沟3或暗沟下方,渗透井6底部置于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中,二者之间用排水管5管接,即可使边沟3或暗沟所积下穿道路地表径流雨水流入集水井4,然后经排水管5流入渗透井6,通过渗透井6池底的蛭石格栅7滤去路面径流雨水中的污染物并通过渗透方式排出经过净化处理的雨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这种带有过滤作用的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设计合理,设置简单,能使地表径流雨水渗透到浅层地下透水土层,快速消除污染物,故在道路工程施工中十分容易推广应用。该方法具有效果好、见效快、投入少、环保、经济的特点,能够获得很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示意图,图中标示为:
1-道路主线,
2-被交道路,
3-边沟,
4-集水井,
5-排水管,
6-渗透井,
7-蛭石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该实施例中,集水井4设于道路主线1与下穿式被交道路2之交叉道路两侧边沟3之下。渗透井6采用钢筋混凝土筑建,设于集水井4侧边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中。渗透井6池底的格栅7采用具有良好过滤与渗透功能的蛭石格栅,其格栅内填满蛭石颗粒的市售0.5m厚蛭石格栅。集水井4与渗透井6之间采用管径为¢70cm的钢筋混凝土的排水管5连接。
实施例2,集水井4设于道路主线1与下穿式被交道路2之交叉道路两侧暗沟之下。渗透井6采用波纹管建造,设于集水井4侧边地下水位之上的透水土层中。渗透井6池底即格栅7亦采用市售0.5m厚蛭石格栅。管接集水井4与渗透井6的排水管5亦采用管径为¢70cm的钢筋混凝土材质。为进一步防止过多漂浮物进入渗透井,排水管5入口处还可加设一层或多层铁丝网对雨水进行初滤。
本发明的这种过滤渗透井浅层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经在中国大广高速公路河北衡水至大名段多处试验,被证明排水效果良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且净排污率达95%以上,获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75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