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8404.7 | 申请日: | 2005-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5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松岛寿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63 | 分类号: | G02F1/13363;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峥;周春燕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是2005年4月8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510063300.5、发明名称 为“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液晶显示装置,公知的有兼备反射模式和透射模式的半透射反射 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这种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已提案有在上基 板和下基板之间保持液晶层并且在下基板的内表面具有例如在铝等金属膜 上形成了光透射用的窗部的反射膜、使该反射膜具有半透射反射板的功能 这样的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称一对基板的液晶层侧的面为内表面、 相反侧的面为外表面)此时,在反射模式中从上基板侧入射的外光通过液 晶层之后在下基板的内表面的反射膜被反射,再通过液晶层从上基板侧射 出,用于(贡献于)显示。另一方面,在透射模式中,从下基板入射的来 自背光源(back light)的光,从反射膜的窗部通过液晶层之后,从上基板 侧出射至外部,贡献于显示。因而,在反射膜的形成区域中,形成有窗部 的区域为透透射显示区域,其他区域为反射显示区域。
但是,在现有的半透过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着透射显示中的 视角狭窄的技术问题。这与为不产生视差而在液晶单元(液晶盒)的内表 面设置半透射反射板有关,由于存在不得不用只在观察者侧设置的一枚偏 振板进行反射显示的限制,从而光学设计的自由度小的原因造成的。另外, 为了解决该课题,在下列专利文献1、2及非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采用垂直 取向液晶的新型液晶显示装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404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5-11356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Development of transflective LCD for high contrast and wide viewing angle by using homeotropic alignment″,M.Jisaki等人发 表于Asia Display/IDW′01,p.133-136(2001)
在上述专利文献1、2及非专利文献1中,为了使圆偏振光入射至液晶 层,而在基板的外表面侧具有将直线偏振板和1/4波长板(相位差板)组 合而成的圆偏振板。虽然这样的圆偏振板的特性对视角特性产生很大的影 响,但在上述文献中,并没有对于圆偏振板规定详细的条件的意思的记载, 有时会因视角的不同而降低对比度。例如,在上述构造中,存在着从斜方 向观看时的显示中产生黑浮(光泄漏),不能获得足够的对比度的问题。 以上,列举了半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的例子来说明存在的问题点,但 这不仅限于半透射反射型,在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上也有共同的问题。另 外,这里,以垂直取向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涉及上述问题的 方式,其他方式(例如TN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存在有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 在采用圆偏振板时的斜方向的黑浮的液晶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将液晶层保持在一 对基板之间而形成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基板的外表 面分别设有圆偏振板,所述圆偏振板的每一个分别包括具有入射光波长的 大致1/4的相位差的1/4波长板和直线偏振板,在所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 侧基板上,在所述1/4波长板和所述直线偏振板之间设置有双折射元件, 对于所述双折射元件,当将其平面内的相互正交的方位角方向的折射率设 为nx、ny,将厚度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z时,满足nz>nx或nz>ny的条 件。
本发明的发明人根据只通过配置圆偏振板等的方法无法改善所述黑浮 的问题这一情况分析,认为其原因是由于圆偏振板自身所带有的视角特性 造成的,从而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具有圆偏振板的 结构为前提,通过双折射元件补偿其圆偏振板的平面方向的相位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84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库清洗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移动通信设备及其通话省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