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洁部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9263.0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4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笹川刚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智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21/00 | 分类号: | G03G2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庞立志;孙秀武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洁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除去色粉、外添加剂、纸粉等的清洁部件,尤其是涉及适合作为用于除去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中使用的带电辊上附着的色粉的清洁辊的清洁部件。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者兼有它们的功能的复合OA机器等中,使用清洁刮板、清洁辊。清洁辊与感光体、带电辊抵接(当接)而除去附着的色粉、外部添加剂、纸粉、其它异物,但清洁辊不能充分除去色粉等异物时,可能损伤感光体、带电辊等,甚至还产生印刷图像不良。所以,一直以来,寻求能长期保持清洁性的清洁辊。
于是,提出了具有包含海绵部件的清洁部件的带电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包含圆筒状弹性体和热熔接性纤维络合而成的纤维层的色粉供应辊(参照专利文献2)等。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将发泡体成形后打孔穿过芯体、在专利文献2中,在一次成形的辊上被覆热熔着性纤维后再用模具加热等,存在制造工序多,高成本的问题。另外,还存在因难以保持除去的异物而难以长期使用等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47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0647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成本低,且长期保持良好的清洁性的清洁部件。
解决前述问题的本发明第1方式的清洁部件,其特征在于,该部件包含在芯体表面卷绕双面带(両面テ一プ)形成的下层、和设置于上述下层外表面的上层,上述上层包含至少一层纤维层,所述纤维层包含机织物(織物)或针织物(編物);其中所述双面带是在海绵部件(スポンジ部材)的两面具有粘结层的双面带。
本发明第2方式的清洁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方式所述的清洁部件中,所述双面带的厚度为0.4~3.0mm。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方式所述的清洁部件中,所述海绵部件包含聚烯烃或丙烯酸类橡胶。
本发明第4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3任一方式所述的清洁部件中,所述上层是多个同种或不同种的纤维层层叠形成的。
本发明第5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1~4任一方式所述的清洁部件中,所述清洁部件为辊状。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成本低,且长期保持良好清洁性的清洁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清洁部件的一例的清洁辊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清洁辊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3是清洁辊的表面(上层)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清洁辊
11芯体
12下层
13上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清洁部件包含在芯体表面卷绕双面带形成的下层、和设置于下层外表面的上层,其中所述双面带是在海绵部件的两面具备粘结层的双面带。这样,通过具有在芯体表面卷绕在海棉部件的两面具备粘结层的双面带形成的下层、和规定的上层,能够长期合适地除去抵接的部件的色粉、外部添加剂、纸粉、其它异物。
以下例示作为本发明的清洁部件的一例的清洁辊,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清洁部件的一例的清洁辊。图1(a)是清洁部件的截面图、图1(b)是将清洁部件的表面(纤维层)的一部分放大的示意图。
图1(a)所示的清洁辊10具有在芯体11上缠绕双面带形成的下层12,在下层12上设置上层13,其中所述双面带是在海绵部件的两面具备粘结层的双面带。
由图2简单说明图1的清洁辊10的制造方法。首先,如图2(a)所示,通过在芯体11表面将在海绵部件的两面具备粘结层的双面带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下层12。然后,如图2(b)所示,通过将针织物被覆并粘结在下层12上,在下层12上设置上层13,从而制成清洁辊10。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清洁辊10因制造工序非常少,因此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制造。
当然,也可以将作为上层13的针织物粘结在双面带的一面上后,将其卷绕在芯体11上而形成包含下层12和上层13的清洁辊10。
在此,如上所述,下层12包含在海绵部件的两面具备粘结层的双面带,代替了现有清洁部件的弹性层。这样的双面带容易粘结在芯体11上,也容易粘结上层13。另外,由于包含粘结层和海绵部件,因此容易卷绕在芯体11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智德株式会社,未经新智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2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