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9562.4 | 申请日: | 2008-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9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乙;王献纲;游适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29/0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 架构 中的 通信 连接 系统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尤其涉及利用判断连线方式,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因特网的发达,带来信息传递的便捷。在因特网上的连接,各终端(terminal)需要以因特网协议地址(IP Address)来定义位置,以方便数据的下载与上传。
近年因特网的发展更加快速,点对点(peer-to-peer)的方式,其能达成远程交换数据的功效,使其应用更广为流行。其中例如远程桌面控制应用,可通过点对点的连线方式,使一台终端能通过因特网连接另一台终端,修复或帮忙维护另一台终端的系统。
以实体因特网协议地址来进行此种点对点的连线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当欲连接的终端位于虚拟因特网协议地址时,会较为困扰,公知技术手段有不少技术着重于虚拟因特网协议地址的通信连接。例如,欲连接防火墙后端的终端为例,技术上会于防火墙建立通道(tunnel),以特定的端口号做连接,并于防火墙后端的局域网络中设置一管理服务器,在管理服务器中将此局域网络中所有连线的终端分别对应不同的管理账号,管理服务器通过管理账号以使防火墙外端的终端,通过防火墙的信道来通信连接于局域网络中想要通信连接的终端。
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当因特网上一终端要连接另一终端时,并不知道所谓的另一终端是何种连线方式,传统技术作法不论何种连线方式,都使用相同的原则来进行连线,例如以实体因特网协议地址来进行通信连接,但是,碰到所要连接的另一终端为虚拟因特网协议地址,突然间会一愁莫展。
或者是,直接以虚拟连线的连线方式来进行通信连接,干脆传送至一管理服务器中,再以前述方式进行连接,但是,若不论青红皂白的都将连线工作交给管理服务器负担,则会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使系统无法负荷过多的工作。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以判断连线方式,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以改善所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能有效的以点对点的连线方式,不论实体或各式虚拟的连线方式,都能使用户终端与目标终端进行通信连接,特别好用于如远程桌面控制的应用。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该网络架构包含一因特网、一用户终端、以及一目标终端。该通信连接系统以及方法首先是使该用户终端通过该因特网与该目标终端进行连线。其中,所述连线是选自于由实体连线以及虚拟连线所组成族群中的连线方式。
接着,判断连线方式为实体连线或虚拟连线的连线方式,若判断连线方式为实体连线的连线方式,则该用户终端是以实体连线的连线方式与该目标终端通信连接。
若判断连线方式为虚拟连线的连线方式,此时该目标终端是在一局域网络中,则会先判断该局域网络是否通过一简单穿越服务器(STUN Server)来连线。其中,所述的简单穿越服务器是利用一网络地址转换器(Network AddressTranslation;NAT)指定该目标终端的虚拟因特网协议地址所对应的实体网络地址及端口号。
当判断是以该简单穿越服务器连线该局域网络时,则该用户终端通过简单穿越服务器建立点对点连线,连接该目标终端。
当判断不是以该简单穿越服务器连线该局域网络后,则该用户终端是通信连接于该局域网络中的管理服务器,再由该管理服务器通信连接于该目标终端。
本发明的在网络架构中的通信连接系统,所述网络架构包含因特网、用户终端、以及目标终端,所述通信连接系统是设置于所述用户终端中,其特征是,所述通信连接系统包含:
连线模块,所述用户终端利用所述连线模块通过所述因特网与所述目标终端进行连线,其中所述连线包含有实体连线以及虚拟连线的连线方式;以及
连线判断模块,判断连线方式为实体连线的连线方式,以及判断连线方式为虚拟连线的连线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