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体分离器和可进行排放的燃料罐配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09574.7 | 申请日: | 2008-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A·霍赫施泰因;M·斯蒂克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TI汽车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温大鹏 |
地址: | 德国拉***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分离器 进行 排放 燃料 配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燃料系统,并且更特别是涉及一种 液体分离器和燃料罐的配置。
背景技术
用于例如汽油的挥发性碳氢燃料的车辆燃料罐通常包括一定容积 的液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之上的一定容积的气体。环境温度波动导致燃 料罐内相应的压力波动。燃料罐内过渡的压力累积通过燃料罐排放系 统来减小,燃料罐排放系统将燃料蒸气排放到燃料罐的排放出口、在 活性碳罐体(ACC)内收集并存储燃料蒸气,并且将下游的燃料蒸气释 放到操作发动机以便在发动机内燃烧。
液体分离器放置成在燃料罐和ACC之间流体连通,以便防止液体 燃料的一部分从燃料罐转移到ACC。因此,液体分离器分离并包含某些 液体燃料,并使得气体燃料蒸气经过到ACC。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液 体燃料必须从液体分离器转移到燃料罐的液体燃料容积,以便防止液 体分离器填充并阻挡气体燃料蒸气流过其中。
对于这种问题具有三个传统解决方法。首先,液体分离器可位于 燃料罐内,并且燃料罐内的燃料泵或喷射泵可放置成与液体分离器流 体连通,以便将液体燃料从液体分离器排出并进入燃料罐的液体燃料 容积。其次,液体分离器可放置在燃料罐内部的上部气体部分内,并 且可包括朝着排放开口倾斜的底壁,以便通过重力排放液体燃料。第 三,液体分离器可放置在燃料罐之上,使得液体分离器的排放口高于 燃料罐的蒸气出口,使得液体分离器在重力下将液体燃料排放到燃料 罐。
发明内容
按照一个实施例的燃料系统包括燃料罐和液体分离器。燃料罐包 括其中包含液体燃料和燃料蒸气的内部,并且具有与燃料罐内部的蒸 气拱顶流体连通的至少一个排放口(vent)。液体分离器与燃料罐内的 至少一个排放口流体连通,并且具有位于比至少一个排放口低的高度 处的燃料口,使得液体分离器内的液体燃料在燃料罐内的负压条件下 被动抽吸。
按照一个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排空液体分离器。该方法包括提供具 有排放开口的燃料罐,并且提供具有燃料口的液体分离器。该方法还 包括相对于燃料罐将液体分离器布置在一个高度处,使得燃料口布置 在比燃料罐的排放开口低的高度处,使得液体分离器内的液体燃料在 燃料罐内的负压条件下被动抽吸。
可以通过本发明的至少某些实施例实现的至少某些目的、特征和 优点包括提供一种燃料系统,该燃料系统不需要燃料泵或喷射器以便 从液体分离器排放液体燃料;不需要在燃料罐的上部内部或燃料罐之 上安装液体分离器;使得液体分离器安装在燃料罐的内侧或外侧,并 且在燃料罐的负压条件下抽吸;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经济地制造和 组装、经久耐用并且在使用中具有长的使用寿命。
当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此披露中将明白其它的目的、特征 和优点。体现本发明的不同的其它燃料系统可以实现或多或少的所述 目的、特征或优点。
附图说明
从下面优选实施例和最佳模式、所附权利要求以及附图的详细描 述中将明白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中:
图1是包括燃料罐和液体分离器的燃料系统的当前优选形式的示 意图;
图2是在液体分离器开始排放阶段的图1的燃料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在液体分离器排放结束阶段的图1的燃料系统的示意图; 以及
图4是包括燃料罐和液体分离器的燃料系统的另一当前优选形式 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更加详细地参考附图,图1表示用于包含、排放和分离机动车辆 的发动机的例如汽油的挥发性碳氢燃料的燃料蒸气和液体燃料的示例 性燃料系统10。燃料系统10包括包含和排放燃料的燃料罐12以及将 液体燃料与气体燃料蒸气分离的液体分离器14。燃料系统10还可包括 在液体分离器14和燃料罐12之间流体连通的燃料导管16。燃料导管 16可包括任何适当装置,例如液体分离器14或燃料罐12之间的一个 或多个软管、管道、短管或整体通道。燃料导管16的示例性尺寸是大 约8mm直径的等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I汽车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TI汽车技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5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