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及操作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9727.8 | 申请日: | 2008-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68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8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武;袁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文武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F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300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作 模式 双屏 笔记本电脑 系统 操作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由主机(1)、第一显示屏(2)、第二显示屏(3)构成,其中,
所述主机(1)包括有中央处理器单元(11)、检测控制单元(12)、显示控制及输出切换单元(13)、双路显示单元(14)、电源(15)、第一开关(6)、第二开关(5)和屏位传感器(7),
所述第一显示屏(2)、第二显示屏(3)中,至少第二显示屏(3)为触摸屏,
所述检测控制单元(12)检测到第一关(6)或第二开关(5)或其组合的开启信号时,控制本系统工作于以下工作模式之一:
单独开启第一开关(6)时,本系统处于单屏工作模式,
同时开启第一开关(6)和第二开关(5)时,本系统处于双屏工作模式,
单独开启第二开关(5)时,本系统处于平板电脑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其中
检测控制单元12检测到电源(15)使用市电电源时,自动控制中央处理器(11)、双路显示单元(14)均工作于高性能状态,
检测控制单元12检测到电源(15)使用电池电源时,自动控制中央处理器(11)、双路显示单元(14)至少其中之一工作于低功耗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其中,
在本系统处于平板电脑工作模式时,双路显示单元(14)输出的屏显信号为反向屏显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其中,
第二开关5位于笔记本电脑主机(1)的四周侧立面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其中,
第二开关5位于笔记本电脑主机(1)的需将显示屏打开才可操控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1和4所述的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其中,
本系统处于平板电脑工作模式的条件之一为屏位传感器(7)检测到第二显示屏(3)已脱离初始状态。
7,一种多工作模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操作控制方法,包含有主机、第一显示屏、第二显示屏,所说操作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①,根据开启第一开关、第二开关或其组合,选择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模式,包括以下操作项其中之一:
a,单独开启第一开关,则使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于单屏模式,
b,同时开启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则使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于双屏模式,
c,单独开启第二开关,则使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于平板电脑模式模式,
步骤②,检测本笔记本电脑系统电源状况,如为使用市电则进入步骤③,如为使用电池则进入步骤④,
步骤③,使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于标准状态,
步骤④,使本笔记本电脑系统工作于节能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触控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操作控制方法,其中,
步骤①如为操作项a,则
步骤③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元均处于高性能工作状态,双路显示单元的双路显卡协同工作,屏显信号单路输出至第一显示屏,
步骤④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元至少其中之一处于低功耗工作状态,双路显示单元的双路显卡中只有一路运行,屏显信号单路输出至第一显示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触控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操作控制方法,其中,
步骤①如为操作项b,则
步骤③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均处于高性能工作状态,屏显信号双路输出至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
步骤④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元至少其中之一处于低功耗工作状态,屏显信号双路输出至第一显示屏和第二显示屏。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触控式双屏笔记本电脑系统操作控制方法,其中,
步骤①如为操作项c,则
步骤③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元均处于高性能工作状态,双路显示单元的双路显卡协同工作,反向屏显信号单路输出至第二显示屏,
步骤④中进一步包括有
使中央处理器和双路显示单元至少其中之一处于低功耗工作状态,双路显示单元的双路显卡中只有一路运行,反向屏显信号单路输出至第二显示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文武,未经许文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972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