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高温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3632.3 | 申请日: | 200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珍;李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52 | 分类号: | B01D53/52;C10G2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高温 脱硫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进型高温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汽油中硫化物的深度脱除被提上日程,这是因为汽油中多种硫化物的存在会造成很大危害,例如使汽油产生难闻的气味,降低汽油的质量,腐蚀发动机,使下游工艺催化剂中毒,造成容器溶涨等,特别是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必须对汽油进行脱硫处理。
以氧化锌为主体的脱硫剂,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脱硫精度而在精脱硫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合成氨,甲醇等行业的发展,合成催化剂的更新换代,氧化锌脱硫剂作为净化剂和保护剂逐渐暴露出使用温度高、机械强度差、硫容较低(一般在8%以下)、使用时床层压降大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都在对氧化锌脱硫剂加以改进,如:欧洲专利279116、207654、231046;日本专利昭和46-39081和中国专利CN1040616A。这几项专利尽管有一定的改进和提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83996C,授权公告日为2005年1月12日,名称为“氧化铁复合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公开了“新型氧化铁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Fe-Zn系复合脱硫剂;以氧化铁为主,氧化锌为辅,添加一些助剂采用压片成型的制备工艺。这种脱硫剂氧化锌含量低,脱硫效果较差,采用压片成型,工艺生产复杂、成本高。
专利申请号为95111858.7、发明名称为“一种新型常低温脱硫剂脱硫剂”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由氧化锌、氧化钠及三氧化二铝组成的脱硫剂,但该 脱硫剂脱硫效果及强度等均有待于改善提高。
发明内容
本次发明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脱硫效果更好、强度高和磨耗低的改进型高温脱硫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改进型高温脱硫剂,由活性氧化锌、碱性助剂、混合助剂和粘结剂制备而成。
制备脱硫剂所用氧化锌、碱性助剂、混合助剂和粘结剂优选用量为(均以重量份计):氧化锌占50-90重量份、混合助剂占5-50重量份、碱性助剂占1-5重量份、粘结剂占20-50重量份。
更优选用量为:氧化锌占80-90重量份、混合助剂占10-20重量份、碱性助剂占1-2重量份、粘结剂占20-30重量份。
最优选用量为:氧化锌占85重量份、混合助剂占15重量份、碱性助剂占1重量份、粘结剂占25重量份。
本发明中的碱性助剂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偏铝酸盐等增加成品强度的化合物,其加入量可根据具体强度要求填加。优选偏硅酸钠、偏铝酸钠的稀的水溶液,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可为1-5%;最优选苛性化系数为1.45-1.55的偏铝酸钠溶液(NaAlO2)。
本发明中的混合助剂优选为高岭土、凹凸棒、膨润土或高容硫粉(高容硫粉其主要由三氧化二铁组成.含量为80%左右,其余部分为二氧化硅和少量杂质)。
本发明中的粘结剂可选用羧甲基纤维素(CMC)或甲基纤维素(MC)的稀溶液,如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5%的溶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改进型高温脱硫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将氧化锌、混合助剂混匀;
(b)再加入粘结剂、碱性助剂;
(c)将上述混合物混辗、挤条成型;
(d)于100-120℃烘干3-24小时,350-450℃焙烧2-8小时,得本发明脱硫剂成品。
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c)优先用双螺杆挤条机混辗三次后,用D4×4mm圆柱型孔板挤条成型;步骤(d)优选于110℃烘干10小时,400℃焙烧5小时。
本发明脱硫剂不仅特别适合高温脱硫,而且在常温下也有较好的效果。
本发明的反应机理如下:氧化锌脱硫反应是一种酸碱中和反应,硫化氢分子具有空间轨道,与之反应时,氧化锌给出电子显碱性。对这一气固相的化学反应来说,首先硫化氢气体分子吸附在脱硫剂活性中心上,然后才能发生反应。活性中心越多,脱硫剂的利用率越大。通常对单一组分氧化锌脱硫剂来说,温度越低活性中心越少,硫容越低。如果在氧化锌中加入一些传递电子能力强的物质,如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就可以降低反映的活化能,增加活性中心点,提高低温硫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6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