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钼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13640.8 | 申请日: | 2008-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0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田志坚;蒲延芳;徐云鹏;曲炜;闻学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7/19 | 分类号: | B01J27/19;B01J27/185;C10G4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加氢催化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精制各类油品的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石油储量减少,原油重质化以及含硫含氮量增加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炼油工业需要更有效脱除硫、氮的技术,其中加氢技术是生产清洁燃料、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开发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加氢催化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国专利CN1101454C公开了一种馏分油加氢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氧化铝或硅氧化铝作为载体,以Mo、Ni为活性组分,以P为助催化剂,各组分含量为MoO320-30%,NiO2-7%,P2O50.5-6%;用含有Mo、Ni、P的碱性共浸液对催化剂载体进行至少二次浸渍以担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其中载体的制备过程可以是向氧化铝中加入胶溶剂和助挤剂,进行混捏后剂条为成型物,在经干燥、焙烧过程得到。该专利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在该对比文件中采用含有Mo、Ni、P的碱性共浸液浸渍载体的方法已达到在载体上担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组分的目的,即所有活性组分完全通过浸渍过程负载到载体表面。这种方法一方面,活性金属的引入仅靠浸渍过程引入,大大限制了活性金属的负载量,导致催化剂活性不高;另一方面,对浸渍液的粘性有较高要求,浸渍液黏度过高时,就会影响担载量,因此在该对比文件中采用碱性的浸渍液,这种方法虽然解决了降低浸渍液黏度的问题,但同时会造成催化剂酸性降低,从而影响催化效果。
2)该对比文件中采用P作为助催化剂,并且仅通过浸渍过程以引入P,因此存在P引入量受限,而且P仅能起到改善金属活性的作用,但并不能使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得到明显提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加氢催化剂载体表面活性金属担载量不高,催化剂反应活性不高的缺点,提供一种活性金属担载量高,反应活性高的钼镍加氢催化剂;并进一步提供一种制备活性金属担载量高,反应活性高的钼镍加氢催化剂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钼镍加氢催化剂,所述催化剂以重量计,包括MoO320-40%,NiO2.5-12%,TiO21-6%,P2O51.5-4.5%,余量为γ-Al2O3。
所述催化剂中Ni/Mo的原子比为0.3-0.5。
所述催化剂以重量计,包括MoO3 22.5-24.5%,NiO 3.5-4.5%,TiO2 1-6%,P2O5 1.5-3%,余量为γ-Al2O3。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备上述钼镍加氢催化剂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MoO3、含钛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加入到氧化铝和/或氧化铝前身物中,再加入硝酸溶液,混捏、挤条成型,经干燥、焙烧后得到含Ti、Mo、P的Al2O3成型物;
b)用含Ni的活性金属稳定溶液浸渍步骤a得到的所述Al2O3成型物,经干燥、焙烧后得到钼镍加氢催化剂。
步骤b中干燥温度Ta为100℃≤Ta≤130℃;干燥时间ta为1小时≤ta≤3小时;焙烧温度Tb为420℃≤Tb<450℃;焙烧时间tb为5小时<tb≤7小时。
所述含钛化合物为三氯化钛和/或四氯化钛;所述含磷化合物为磷酸、次磷酸、磷酸铵、磷酸氢铵、磷酸二氢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含钛化合物为三氯化钛,所述含磷化合物为磷酸和/或磷酸氢铵。
所述含Ni的活性金属稳定溶液为可溶性镍盐的磷酸溶液。
所述含Ni的活性金属稳定溶液为Ni(NO3)2-H3PO4溶液。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6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GPS公交车换乘导航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单点地磁式车辆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