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笔记本电脑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4621.7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4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16 |
发明(设计)人: | 田平;辛志峰;夏小松;李向阳;中村聡伸;木下秀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海彬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笔记本电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脑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
背景技术
笔记本电脑的优点在于便捷的移动性,因此在保证优异性能的前提下,如 何使笔记本电脑尽量的轻、薄,是全球生产厂家的追求。
现实中最常看到的是人们将笔记本电脑放到桌子上工作,但是也经常可以 看到人们抱着或端着笔记本电脑跑来跑去,在床上使用时,还会用肚子或腿支 撑着笔记本电脑。由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和底座是通过轴来连接的,在没有外 来支撑时,很难用单手来把持整个笔记本电脑,这也就很难解放出另一只手来 操作或演示。所以对于具有进一步轻薄和简洁结构的笔记本电脑,在现实生活 中有着极大的需求。
在实现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在追求轻薄 的结构上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一个正常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很难用一只手来把持,所以市面上有将屏幕打 开经旋转360度后合住,使得笔记本电脑成一板状并同时使得屏幕已经外露, 这样就可以用单臂来把持。但是整个笔记本电脑的厚度和重量与原来没有变 化,仍需要较大的力量才能把持住。
市面上也有轻巧的平板电脑,但是一般功能简单,如果功能非常强大齐全, 就会笨重。最重要的是不能像普通笔记本电脑一样放到桌面上使用。
此外,笔记本电脑功能强大,但是有很多在便携状态下是基本不用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将屏幕和最基本的系统集成 在显示单元,显示单元和主机单元可以拆开,提高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包括:
一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一显示屏;
第一框架,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中;
第一电路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中,与所述显示屏电连接;
M个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边上;
以及,CPU、内存、主板、第一电池和用于安装操作系统的第一硬盘, 所述显示屏为能进行信息输入的触摸屏;
一主机单元,所述主机单元包括:
第二电路模块,用于处理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主机单元间交互的数 据;
第二框架,所述第二电路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中;
M个第二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的一侧边上;
所述M个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M个第一连接机构间滑动地以抽插方式实 现连接和分离。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一狭长凹槽,每个所述第 二连接机构为与所述狭长凹槽相配合的片状结构,通过所述狭长凹槽与所述片 状结构间的配合,可实现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主机单元间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为一狭长凹槽,每个所述第 一连接机构为与所述狭长凹槽相配合的片状结构,通过所述狭长凹槽与所述片 状结构间的配合,可实现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主机单元间的连接和分离。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一侧 边上的孔洞,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为与所述孔洞相配合的柱体结构,通过所 述柱体结构与所述孔洞间的配合,可实现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主机单元间的连 接和分离。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为设置在所述第二框架一侧 边上的孔洞,每个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为与所述孔洞相配合的柱体结构,通过所 述柱体结构与所述孔洞间的配合,可实现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主机单元间的连 接和分离。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所述柱体结构具体为:截面为圆形的柱体结构、截 面为正方形的柱体结构或截面为六边形的柱体结构;所述孔洞的截面形状为: 圆形、正方形或六边形。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一组电气连接端口具体为两组,所 述两组第一组电气连接端口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所述M个第一连接机 构上。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所述至少一组第二组电气连接端口具体为两组,所 述两组第二组电气连接端口相对地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所述M个第二连接机 构上。
所述的笔记本电脑中,还包括:第一无线收发装置,设置在所述显示单元 上;第二无线收发装置,设置在所述主机单元上,通过所述第一、第二无线收 发装置,所述显示单元和所述主机单元间可实现数据的交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46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