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柠檬酸的连续中和提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5119.8 | 申请日: | 200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07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23 |
发明(设计)人: | 李荣杰;尚海涛;乔华军;宋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59/265 | 分类号: | C07C59/265;C07C5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庆敏 |
地址: | 233000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柠檬酸 连续 中和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柠檬酸的提取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采用钙 盐法对发酵液中柠檬酸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属于食品化工领域。
背景技术
柠檬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及医药等行业的有机酸,我 国是柠檬酸生产大国,有20余家生产厂,产量已超过50万吨。国内外 柠檬酸的提取方法主要为钙盐法、色谱法、膜分离法和萃取法。
传统钙盐法工艺的缺点,一是中和工序间歇操作,操作条件差、 工人劳动强度大、自动化水平低;二是中间品质量不稳定,不利于工 艺过程控制;三是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四是辅料消耗高,每吨 柠檬酸消耗约0.86吨硫酸和0.86吨碳酸钙;五是每吨柠檬酸产生约2 吨固体废弃物硫酸钙。
色谱法工艺的缺点,一是设备及辅助设施投资高;二是物料前处 理较复杂,消耗大、成本高。
电渗析的缺点,一是设备及辅助设施投资高;二是电力消耗高, 生产成本高。
萃取法的缺点,一是产品质量差;二是萃取剂残留导致产品不能 应用于食品及医药行业。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可提高收率、节约辅料、降低硫酸钙污染的 柠檬酸提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高效、低投入、高收率、低辅料 消耗、低硫酸钙污染的柠檬酸提取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柠檬酸的连续中和提取方 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第一反应锅中同时加入柠檬酸清液、碳酸钙和/或氢氧化钙 进行反应,调节pH值3~5;
2)然后保持第一反应锅液位恒定,将第一反应锅中物料流入第 二反应锅,并加入碳酸钙和/或氢氧化钙,调节pH值5~9;
3)保持第一、二反应锅液位恒定,将第二反应锅物料流入第三 反应锅后,调节pH值6~9,当第一、二、三反应锅液位维持恒定后, 出料进行固液分离,得到固相进入第四反应锅;
4)固相加入第四反应锅,同时加入柠檬酸清液进行反应,控制 反应PH值1.5~6.0;
5)最后将反应液进行固液分离,液相返回第一、第二或第三反 应锅,排出固相;
6)固相经硫酸酸解、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浓缩、结晶处理 后得到柠檬酸。
其中,所述的柠檬酸清液为柠檬酸生产过程中的发酵液进行除菌 处理所得的清液或柠檬酸结晶母液,也可以是其它含柠檬酸的物料。
步骤1)中第一反应锅内温度为50~95℃。
步骤2)中第二反应锅内温度控制在50~95℃。
步骤3)中第三反应锅内温度控制在50~95℃。
步骤4)中第四反应锅内温度控制在20~95℃。
步骤5)中所述固相主要成分为柠檬酸钙盐,包括碳酸钙、氢氧 化钙、柠檬酸钙、柠檬酸氢钙、柠檬酸二氢钙等。
步骤6)中固相的酸解、活性炭脱色、离子交换、浓缩、结晶处 理均可采用本领域常规工艺进行。
所述液相返回一号、二号或三号反应锅,可以单独或与柠檬酸清 液混合后与碳酸钙和/或氢氧化钙进行反应,得到柠檬酸钙盐并从第 三反应锅排出废水。
本发明的柠檬酸的连续中和提取方法,通过对pH值的分段控制, 逐步生成柠檬酸钙盐;固液分离后液相返回前工序,固相进入后工序。 其优点在于:
1.连续化操作,自动化水平高,工人劳动强度低;
2.设备利用率高,固定资产投入少;
3.自动化水平高,中间品质量稳定;
4.辅料消耗降低40%;
5.降低CO2排放量;
6.减少40%固体废弃物硫酸钙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柠檬酸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先将2立方米酸度为10%的柠檬酸清液放入到第一反应锅中, 并将料液温度加热到80℃。
2.缓慢加入碳酸钙进行中和反应,当pH值为5.0后,同时加入柠 檬酸清液和碳酸钙,调节碳酸钙加入量维持pH5.0。
3.第一反应锅物料到达5立方米后,将第一反应锅内物料向第二 反应锅输送,使进料量与出料量相同,保持第一反应锅物料液位恒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发酵技术工程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511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误转动减速器
- 下一篇:行车制动保护阀和作业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