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一线总线器件ID的通讯协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6209.9 | 申请日: | 2008-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6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翟延忠;周兴旺;李长忠;赵玉明;许舒荣;郭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煤碳科学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海智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永珠;胡 静 |
地址: | 100013北京市朝阳区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一线 总线 器件 id 通讯 协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讯协议,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一线总线器件通 过ID码实现对监测信息的访问与控制的通讯协议。属于一线器件监 测的通讯协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线总线是指仅有一根信号线的串行数据总线,一线总线技术利 用这一总线可实现对搭接在这一总线上若干一线器件的访问控制,一 线器件是遵守一线总线协议并实现某种监测功能的器件。
每只一线器件出厂时均蚀刻有唯一的一组8字节64位二进制码, 用以标识区别每只一线器件,即为一线器件的ID码。
在一线总线监测应用中,往往通过一线总线监测模块先行采集一 线总线网络上的一线器件监测信息,然后再将监测信息传输至上位机 实现监测。监测模块与上位机通讯时,一线总线监测模块与监测上位 机之间需要遵循一种规约,即两者之间的通讯协议。
现有技术的一线总线监测中,监测模块对搜索到的每只一线器件 都赋予一个编号,又根据编号的自小到大的顺序获得一个序号,编号、 序号与一线器件的ID码一一对应,当上位机发出命令要求获得监测 模块的监测信息时,监测模块将监测信息按照一线器件的序号顺序排 列发出,这样在上位机侧依据取得监测信息的顺序标识对应的一线器 件。在这种通讯协议中,一线器件的ID码及其监测信息要响应不同 的命令分别传输,为了调整监测信息的排列顺序,另设有编号的修改 指令,这使得整个通讯协议中命令繁多、处理麻烦,更为严重的是, 当监测模块运行过程中,若出现个别一线器件“迷失”时,会造成序 号的紊乱。这使得基于顺序号的通讯协议对监测信息的隶属对应造成 错误,导致监测谬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一线器 件ID码的通讯协议,它仅需三种命令与响应即可实现对监测模块各 种信息的访问与控制,具有协议简单、效率高、信息对应严格的优点。
本发明的基于一线器件ID码的通讯协议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 的:
一种基于一线器件ID码的通讯协议,包括监测模块、上位机、 含若干个一线器件的一线总线网络,所述监测模块包括串行通讯接 口、单片机、电源模块及辅助电路,所述监测模块中存贮了一线总线 网络中所有一线器件的ID码,所述上位机通过通讯接口与监测模块 连接,监测模块通过一线总线接口与一线总网络连接,所述监测模块 以既设通讯协议按照上位机的命令,将监测模块获取的监测信息、状 态信息等输至上位机,上位机通过命令实现对监测模块进行访问与控 制,其协议内容为:
(1)上位机对某地址编码的监测模块发读监测信息命令,相应模 块的响应格式;
(2)上位机对某地址编码的监测模块发读状态信息命令,相应模 块的响应格式;
(3)上位机对某地址编码的监测模块发配置与控制命令,相应模 块的响应格式;
当(1)中所述相应监测模块收到上位机的读监测信息命令时, 监测模块的响应格式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模块的读信息命令响应标识符;
2)监测模块地址标识符;
3)监测信息;
4)响应结束标识符;
监测信息包括一线总线网络中一线器件1的ID1及其监测信息、 一线器件2的ID2及其监测信息以及一线器件n的IDn及其监测信息。
一线器件中的ID码为8字节64位二进制码,传输中可使用部分 字节,监测信息的字节长度可由监测信息的内容统一规定。
当(2)中所述相应监测模块收到上位机的读状态信息命令时, 监测模块的响应格式包括以下内容:
1)监测模块读状态信息命令响应标识符;
2)监测模块地址标识符;
3)监测模块的名称、版本号、配置、一线器件数量、错误代 码等;
4)监测模块响应结束标识符;
模块的名称、版本号、配置、一线器件数量、错误代码可利用多 个字节分别定义。
当(3)中所述相应监测模块收到上位机对监测模块的配置与控 制命令时,监测模块的响应格式包括以下内容:
1)配置与控制命令标识符;
2)监测模块地址标识符;
3)配置与控制信息编码,包括模块新地址、通讯波特率、模块 复位等;
4)命令结束标识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煤碳科学研究总院,未经北京中煤矿山工程有限公司;煤碳科学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62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制取无毒异辛酸锆方法
- 下一篇:具有连接外部真空源的复合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