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16570.1 | 申请日: | 2008-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4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伍一军;龙鼎新;李薇;梁宇杰;王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Q1/02;G01N33/68;G01N1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凤华 |
地址: | 100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 体液 培养 细胞 用以 评价 复合 污染物 危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物(环境化学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对这种毒性的检测以往的方法是通过染毒动物测定动物的毒性反应和中毒症状来判定毒性大小,或是通过染毒培养细胞测定细胞的死亡及致死剂量来判断其毒性大小。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经过体内代谢反应的代谢产物发挥毒性效应的化学物来说,上述测定方法会出现较大偏差,甚至难以检测。
化学物经过机体代谢之后的代谢产物成分会对机体产生直接的毒性,如何测定这些体内代谢物的毒性效应一直是毒理学界试图解决的难题。虽然利用现代分析仪器,如:色谱和质谱仪等可以很准确地鉴定出代谢物的成分,但多种复杂代谢物在体内的综合毒性效应究竟如何并不清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该方法采用HT29、H24、Caco-2等培养细胞为研究模型,检测不同污染地区人群的体液(代谢产物)对培养细胞的毒性,测定相关分子指标变化,结合细胞生物学特征改变,以了解环境复合污染的潜在危害性,并藉此形成一套评价环境复合污染毒性效应的测试评价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分析机体生物体液对相关细胞的作用,研究机体整体生物学状况和功能调节,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细胞的毒性效应研究,以发现早期预警的生物效应标记物。为评价环境化学物对人体健康效应奠定基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收集生物体的血液并制成血浆样品;
2)将人体血浆样品与淋巴细胞株HUT 78细胞或Molt-4细胞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的细胞形态学、LDH活性、细胞活性和DNA损伤毒性终点。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收集生物体的尿液并制成尿液上清液;
2)将尿液上清液与膀胱细胞株T24或RT4细胞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的细胞形态学、LDH活性、细胞活性和DNA损伤毒性终点。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1)收集生物体粪便,经高速离心处理后,收集水相上清液;
2)将收集到的粪便水相上清液与结肠细胞株CACO-2细胞或HT29细胞共同培养,观察细胞的细胞形态学、LDH活性、细胞活性和DNA损伤毒性终点。
本发明根据化学物在生物体内代谢的环境所接触的组织选用相应来源作为细胞模型,例如粘液所接触的膀胱组织,选用膀胱来源细胞;血液接触的淋巴细胞,选用淋巴细胞作为研究模型;选用粪便接触的肠道组织,选用肠上皮来源细胞作为细胞模型;在建立相应的培养细胞模型后,收集目标生物体的相应体液,经适当处理后,与上述相应的作为细胞模型的培养细胞共同培养,通过观察细胞的细胞形态学、LDH活性、细胞活性和DNA损伤毒性终点;以测定细胞毒性以及相关生化与分子指标(如:乙酰胆碱酯酶、神经病靶酯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等的活性,以及相关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研究化学物代谢的毒性作用机制,揭示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暴露-效应关系,阐明化学物对体内多种酶系的影响并探讨酶系与其相关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下游分子网络调控的改变,并籍此寻找与之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分子。
主要技术路线包括:
(1)细胞培养及细胞毒性实验;
(2)实时定量PCR测定靶基因水平;
(3)流式细胞仪对包括细胞凋亡在内的毒性检测;
(4)免疫印迹技术测定特异蛋白质的表达;
(5)免疫组化、酶组化法分析靶酶或蛋白水平的改变;
(6)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化学物对细胞的毒性。
本发明提供的生物体液与培养细胞作用以评价复合污染物危害的方法
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65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报警锁
- 下一篇:大型脱硫防腐蚀箱罐底部的基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