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智能识别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17260.1 | 申请日: | 2008-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3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欣;田毅;张良;张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40/12 | 分类号: | B60W40/12;B60W4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电动汽车 行驶 状态 智能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智能识别系统,属于电动汽车控制技术领域,可以为各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器参数变换提供依据。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汽车研究的热点,由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具有两个动力源:发动机和电动机,因此能量分配便成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策略的研究重点之一。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分配又是与汽车的行驶状态具有紧密联系。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结构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对汽车目前行驶的状态进行识别,帮助汽车的控制系统调整参数,使得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得到最大的提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智能识别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车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数字量信号输出电路、CAN总线通讯控制电路、串口通讯控制电路、模拟量输出电路;
软件则包括数据输入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以及状态识别系统。CAN总线通讯控制系统符合CAN2.0B的技术规范。
数据输入系统是用matlab建立的数据库软件,可以读取各种格式的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等的工况文件,能够方便的建立和充实程序中的城市行驶工况的数据库。
数据分析系统也是通过使用matlab编写的数据处理程序,采用神经网络分析的算法对数据库中的工况进行识别。
状态识别系统即时根据自身采集或者其他控制器输入到的汽车车速信号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判断出汽车的行驶的状态,并进行评定;
硬件连接示意图如图2所示,中央处理器接收车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的信息(模拟量),将信息(数字量)传给数字量信号输出电路和将信息(模拟量)传给模拟量输出电路,中央处理器与CAN总线通讯控制电路和串口通讯控制电路进行双向信息(SCI通信)传送。
软件连接示意图如图5所示,PC机中的数据输入系统与数据分析系统连接、数据分析系统与中央处理器中的状态识别系统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行驶状态识别系统可以很方便的自身测量或者由外界通过CAN或者串口通信输入车速信号,并且方便的向各种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控制器输出识别出的当前汽车行驶的状态参数。
附图说明
图1 状态识别系统的信号传输说明;
图2 状态识别系统电控单元硬件结构图;
图3 分段叠加的示意图;
图4 神经网络算法模型;
图5 软件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6 车速信号滤波电路示意图;
图7 数字量输出电路示意图;
图8 CAN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9 SCI接口电路示意图;
图10 模拟量转换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进行进一步描述如下: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智能识别系统中的硬件采用MPC566中央处理器,包括一个数字量输入通道、一个模拟量输出通道、串口通信接口(SCI)、CAN通信接口。识别系统的信号传输说明如图1所示,识别系统电控单元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车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数字量信号输出电路、CAN总线串口通讯电路、串口通讯控制电路、模拟量输出电路;
中央处理器采用MPC566;
车速信号采集与处理电路如图图6所示;
数字量信号输出电路如图7所示;
CAN总线串口通讯电路如图8所示;
串口通讯控制电路如图9所示;
模拟量输出电路如图10所示。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驶状态智能识别系统中的软件包括数据输入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状态识别系统,其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软件系统中数据输入系统是在PC机上用matlab建立的数据库软件,可以读取各种格式的城市主干路、快速路等的工况文件,能够方便的建立和充实程序中的城市行驶工况的数据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72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