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诊断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8174.2 | 申请日: | 200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9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朝晖;张步亮;何文鑫;高志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夏龙晖(北京)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国良 |
地址: | 102206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液 温度传感器 诊断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方法涉及汽车的诊断方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冷却液温度诊断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今的汽车制造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汽车的ECU(Electrical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中必须具备对汽车各个运行部件进行诊断的功能。这些诊断功能是为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发动机运行故障时,协助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做出应急行驶控制动作,以保护驾驶者和车辆的行驶安全。在诊断方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面的诊断对象:凸轮轴诊断,曲轴诊断,进气温度传感器诊断,爆震传感器诊断,冷却液温度的诊断,氧传感器诊断,冷却液和冷却扇的控制延迟诊断,空调控制延迟诊断等等。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故障诊断的方法是通过控制单元来检测由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输出的对应于冷却液温度的信号是否存在变化,来判断冷却液温度传感器是否发生故障,有时虽然冷却液温度发生变化,但是仍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现有技术公开的故障补偿安全方法,是采取输出一个代表预定温度的虚假信号来代替故障温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或者是采取忽略掉温度传感器所指示的值,或者采用一个定时器来控制操作时间的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冷却液温度诊断方法,本发明的诊断方法是通过ECU(Electrical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监测到来自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是否超出界限值来诊断,并且还给出了对发生故障的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进行应急操作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进气温度传感器采集进气温度信号值,通过冷却液温度传感器采集冷却液温度信号值;
S2:ECU将S1采集到的冷却液温度信号值与冷却液温度标准值比较,判断冷却液温度信号值是否在冷却液温度标准值范围内,或者是在冷却液温度标准值的边界值;
S3:如果冷却液温度信号值不在冷却液温度标准值范围内,或者是在冷却液温度标准值的边界值,ECU启动应急处理程序。
步骤S3中ECU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给冷却液温度赋予一个合理值是通过如下步骤进行的:
a)判断在步骤S1之前ECU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值是否在冷却液温度标准范围内,如果在冷却液温度标准范围内则将该值设为冷却液温度的值,直到冷却液温度值恢复正常;
b)如果步骤a)中ECU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的值不在冷却液温度标准范围内,则根据步骤S1中采集到的进气温度信号值来判断进气温度传感器是否发生故障;包括如下过程:通过进气温度传感器获得进气温度信号,该信号是由进气温度传感器根据驾驶周期内的进气温度得到的,并且传输给ECU;对传输到ECU的进气温度信号进行诊断。如果在诊测过程中进气温度突然变成合理界限外的值或是此界限值,值表示进气温度传感器故障。
c)如果进气温度传感器发生故障则调用步骤S1之前的进气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值来判断步骤S1之前进气温度传感器是否发生故障,如果进气温度传感器在步骤S1之前发生故障或者步骤S1中采集到的进气温度信号值不在冷却液温度值标准范围内,则调用存储在ECU中的冷却液温度值
d)如果进气温度传感器没有发生故障,则判断步骤S1中采集到的进气温度信号值是否在冷却液温度值标准范围内,如果在冷却液温度值标准范围内则将该值设为冷却液温度的值,直到冷却液温度恢复正常。
冷却液温度值标准范围为-40℃-195℃。
冷却液温度值=-47*冷却液传感器电压信号值+195。
冷却液传感器电压信号值为0-5伏。
步骤c)中存储在ECU中冷却液温度的值是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在ECU中。
在步骤S1之前下溯供油修正调整功能、发动机过热保护功能、Lambda自适应功能、爆震自适应功能、怠速自适应功能、催化剂加热自适应功能、节气门传感器信号合理性诊断功能、蒸发系统诊断功能、供油系统诊断功能、催化剂效率诊断功能、前氧传感器诊断功能、后氧传感器诊断功能被禁止执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夏龙晖(北京)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华夏龙晖(北京)汽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81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