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码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8514.1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0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浩;李昕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7/24 | 分类号: | H04N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海彬 |
地址: | 100083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处理技术,特别是涉及编码过程中的一种码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视频处理领域,很多情况下,摄像头都需要进行JPEG(Joint Photograhic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压缩,将感光器件得到的图象压缩编码后再进行传输,以节省传输带宽(例如USB传输,或ADSL传输等)。这样就需要对JPEG码流的速度进行控制。传统的JPEG码流控制往往是基于系统中有至少1帧JPEG码流大小的输出缓存容量(例如,对VGA(显示绘图阵列)大小的图象来讲,输出缓存30~40K字节)的前提下,通过控制JPEG的量化系数,从而间接控制每个宏块的DCT(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中有多少个系数被量化为0,从而影响最终JPEG码流的大小。
随着芯片产品成本的不断缩减,JPEG编码器的输出缓存容量一降再降,甚至低到10KB左右。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上述控制量化系数的方法,很容易出现输出缓存溢出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对一幅图象来说,并非所有的局部区域复杂程度都基本一致。因此,对某个比较复杂的局部区域来讲,仍有可能因为量化后的非零DCT系数过多,而使短时间内输出的编码字节数超过输出缓存的容量。但是对一幅JPEG图象而言,只能用同一个量化系数,不能在一幅图象的中途临时更换其他的量化系数,因此有必要采取其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有的方法一般是在量化后的非零DCT系数的基础上,再设置一个限制,规定最多可以保留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输出缓存溢出的问题。如图1所示,每一个黑圆点表示一个DCT系数,每个宏块共包含8x8=64个系数。箭头方向表示“之”字形扫描的次序。假设对于某个量化系数而言,量化之后,某宏块仍有40个DCT系数非零。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如果再加一个限制,规定最多可以保留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为32,则最终参与熵编码的将只有32个系数而非40个系数,因此可以期望输出的码流大小会稍微减小一点。但是,这种方法可能带来非复杂局部区域画质的大幅下降,以及带来画面的闪烁噪声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码率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能降低画面的闪烁噪声,解决现有技术不能在一幅图象的编码过程的中途临时更换其他量化系数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码率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于每帧图象,都按照编码的先后顺序划分为N个区域,并记录每个区域编码后的码流长度;
步骤二、根据已编码区域的码流长度与预定门限的比较结果,来调整未编码区域在编码过程中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
对于正在处理的当前帧的当前区域,将所述当前区域编码后的码流长度与预定门限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当前区域的下一区域以及所述当前区域在下一帧中的对应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
优选地,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之前还包括:
设置数组X1,X2...XN,用于对应记录所述N个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所述当前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记为Xi,1≤i≤N;
设置每个区域编码后所允许的码流长度T;
设置预定门限thd。
优选地,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
所述当前区域的码流长度记为Li,
如果Li-T≥thd,则使Xi=Xi-1,Xi+1=Xi+1-1,并且使运算后的所述Xi作为所述当前区域在下一帧的对应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运算后的所述Xi+1作为所述当前区域的下一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
如果thd>Li-T>0,则使Xi=Xi-1,并且使运算后的所述Xi作为所述当前区域在下一帧的对应区域所允许的非零DCT系数的个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85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